“9·3”大阅兵,这个日子终于到了。
这次抗战阅兵,人们讨论了有段时间。有人希望见识来华参阅的外国军队究竟什么样,有人上心的是又有什么新式装备亮相,也有人吐槽管制措施带来的不便。
这样的情形,正是中国社会在大事当前时的正常心理反应。思想更多元了,观念更开放了,舆论更宽松了,人们更多地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评判和议论一件事情,而不是众口一词地说“是”说“否”,估计很少会有人说这不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关键是,我们能否从这些多元多样的情绪中,梳理出真实的基本面。
在前几日演练新式战机拉着彩烟从空中呼啸而过时,那些追着抢着拍照发微信的,其实很多都是被临时交通管制挡在路上的人。如果要说一点都不激动,一点都不为70年来国力的日益强盛感到自豪,估计有人会说你有点装。
正因为这样,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拿出真挚情感,让渡些生活便利,都是值得尊重的努力。就像普通人回家过年,大半夜到网上抢票、给七大姑八大姨买东西,很辛苦。但阖家团圆、鞭炮一放,就算是辛苦也忘记了。阅兵也是这样,可能会给生活带来一点麻烦,但相比那些情感体验、内心收获,还是值得的。
一棵树,树根有多深,树冠就有多高。这是历史和现实的隐喻。对一个民族而言,能不能上好历史课,能不能时刻保有对历史的清醒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未来发展的高度。中国人向来敬畏历史,高度重视历史教育,这为国家和民族构筑起厚重的精神底座。但在今天,一些人的“历史健忘症”却尤为严重。特别是一些年轻人,聊起娱乐八卦头头是道,说起民族历史、英雄先烈却态度淡漠。在特殊的时间节点,以盛大的仪式和深入的教育,昭示和启迪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不忘历史、不忘先烈,知晓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正是拨云见日、正本清源之举。
提出“少年中国”的梁启超说过,国家自有其精神,自有其形体,与人无异。如今,少年中国已经长大,不仅要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难题,也要承担“更上一层楼”的责任,因此必将用更全面的思维,去做少年人不需要考虑的事情。抗战纪念活动,以及国家在修法立制、还原历史、善待英雄等方面做的工作,就是这样一些有意义的事。这些思考在民间广泛涌现,正说明中国人在实现一次新的跨越。
(《北京日报》9.2《人民日报》9.1艾晓原 张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