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海市第十次党代会在报告中专门提出了“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的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成老年友好城市——这是已步入深度老龄化的上海设定的目标。
标准出台
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设计形成《全球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指南》。
2009年9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在辽宁举行会议。会议决定,在经济比较发达、老龄工作基础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6个省份的9个城市或者城区试点。接下来的每一年,相关的试点城市均在增加。其中,上海参与试点的城区最多。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指南》,上海市老龄办编制了上海自己的《导则》标准。里面包含了住房建设和安全、社会保障和援助等内容。比如“公共厕所宜配有方便老年人的坐式便器,宜配呼救电铃或同类功能的设备”;“人行横道线信号灯宜设置倒计时显示器,方便老年人有效把握过街时间”等。
实践之道
在老年友好城市这条路上,上海到底走了多远?
失能失智:早上9点不到,85岁的谢淑贞已步入离家几步之遥的静安区江宁街道“爱老家园”,熟络地与这里的工作人员和其他老朋友打着招呼。谁能想象,这个老人几个月前曾因丈夫突然离世而一度沉浸在悲伤中不能自拔。
“她刚来我们这里的时候,精神状态不怎么好,还有些认知障碍,只是拿着先生的照片,流着眼泪,反复说她和她先生的故事。”“爱老家园”的负责人表示。
2014年7月正式运作的“爱老家园”,是静安区试点开展的一个“老年失智照护项目”。该项目为社区里60岁以上有记忆力下降问题的老年人提供认知干预、康复支持等日间服务。
和“爱老家园”的早期干预训练不同,正在上海全市试点推行的长者照护之家,更像一个针对失能失智高龄老人的微型养老院。老人们住在这个“家门口”的养老院里,既不会远离熟悉的环境,又方便子女随时探望。
就医:跟其他城市老人爱跑大医院不同,在上海,60岁以上老年人的门诊量有58.6%发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1年起,上海在长宁、闸北等10个区域率先开展了家庭医生制度的试点并逐步推开。其中,老年人始终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重点对象。对他们的服务包括为65岁以上老年人开展免费体检和健康评估,建立和更新健康档案,设置家庭病床和开展居家护理服务。
孤独:79岁的陈植芬是一名独居老人。
2014年,上海老龄大学春季班开学,她兴冲冲地赶去报名,为自己在心仪的“古文与书法”课上争取到了一个旁听生的资格。虽然没有教材,每次只能“打打酱油”,但陈植芬仍乐此不疲地坚持了3个学期。
陈植芬所上的上海老龄大学共开设了200多种课程,每学期有七八千名老年人在这里求学。这所学校是上海市四所市级老年大学之一。除此以外,上海还有21所区县老年大学,44所系统老年大学分校,222所街镇老年学校,5139个居村委办学点和167个养老机构办学点。
此外,上海还从2012年起推出“老伙伴计划”。由刚退休的低龄志愿者向高龄老人提供家庭互助式服务,同时促进老人们的社会交往,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影响深远
对于“老年友好”这一概念,上海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殷志刚认为,激发社会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所有人群参与到老年友好城市的建设中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养老保障做好了,老年人生活幸福了,年轻人也可以看到这个社会的希望,敢于大胆消费,不再为未来的养老问题担忧。”
(《瞭望东方周刊》2015年第33期 杨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