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8月15日 星期六

    每周评论

    《 文摘报 》( 2015年08月15日   08 版)

        媒体能担负起如此多的责任吗

        网曝山东平度八旬孤寡老人李树荣,土地被原村干部卖掉,没有低保,“饿得只剩皮包骨,一辈子也没安上电灯,7年没吃过一顿饺子”。这个消息在微博热传并落地传统媒体之后,老人申请了一年的低保待遇忽然落实了,并顺利搬入敬老院。

        福建华安县一名74岁老人到电信局办业务,却被要求开具健在证明。当地派出所表示没有开此证明的义务,但“为了老人家少走弯路,不得不开”,并在证明中批评电信局,“身份证户口本都还在,还要开健在证明,有必要么?”

        这些都是48小时以内的热点消息。除此之外,在过去几十年中,媒体还曾负责发现腐败、平反冤案、拯救被虐儿童、揭露污染企业,把蓝矾韭菜、甲醛白菜、“920”蔬菜和毒生姜一样一样摆上台面,将已经现身的真凶“领到”上级机关面前。

        有时候,体制内的矛盾需要借媒体这样一个外力来推动解决;有时候,地方某一项目希望借媒体的力量来获得重视和格外关照。但更多的时候,它们都把媒体而不是上述那些问题,当成重点盯梢的对象。媒治社会的景观,不知道能否用“光怪”二字形容。

        (光明网 8.12)

        如何才能破“邻避效应”

        近日,上海一个挂满“反对在居住中心建养老院”“反对侵权”等横幅的小区引发关注。为了阻止小区旁边建养老院,上海市杨浦区延吉街道心仪雅苑小区的业主们除了拉横幅,还写联名信,向有关部门举报这个养老院项目的不规范之处。

        事实上,在这些反对者中有不少是老年人。一位老年居民表示,自己无法承受每天看到将死的失能老人。还有居民担心,养老院会造成房价下跌。

        “只要建在别人家就不反对”的群体心态,属于典型的“邻避效应”。破解邻避效应没有特殊途径,决策透明化和民主化才是唯一出路。因而,这就要求决策者必须摆脱“权力主导”的思维,回归于“权利至上”的维度,重视和尊重权利的诉求,在项目决策和实施过程中,要保持基本的权利敬畏。至少在程序安排的过程中,不能无视民意的存在并粗暴践踏,相反应俯身向下倾听民意,并与之真诚交流沟通,就相关细节磋商,方可消解误会与分歧,并最终形成利益一致。

        (《新华每日电讯》8.12 唐伟)

        提倡全民阅读需提高出版物质量

        我曾网购一本介绍外国画家及其作品的书——《城域外的呐喊》。翻开书还没细读,就从关于法国画家米勒那章发现了问题:米勒的名画《拾穗者》在同一页里分别被写成《拾穗者》《拾穗》和《拾麦穗》。翻阅全章,忽而《拾穗者》,忽而《拾穗》或《拾麦穗》,真是五花八门。

        我把书中问题告诉了一位画家朋友,对方并不惊奇:“可能有些材料是从网上直接复制的,粘贴后也没看,所以就五花八门啦!”由此反映出作者、编辑的工作是何等草率,心态又是何等浮躁!

        朋友认为这种现象早已司空见惯,说自己买了本新出版的《西方名家色彩大范本》,中国作者编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令人称奇的是在介绍莫奈的篇章里,竟将莫奈的四幅画署名为马奈。

        另外,还想谈谈出版物形式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许多书报杂志字体过小,油墨太浅,让人读着非常吃力。有些书,由于装帧设计追求时尚,影响了阅读。我遇到不止一本这样的书,设计得花里胡哨,书里正文用了许多彩纸,有的是深底白字,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面对这种书不禁感叹:内容很好,但读起来实在太累。

        报刊书籍不是供人阅读的吗?而那些出版单位却忽略了这个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让它成为装饰品。提倡全民阅读,首先需提高出版物的质量,包括内容及形式。

        (《中华读书报》8.12 龙飞)

        环境监测事权上收国家的喜与忧

        日前从环保部传出消息,环保部已经就国家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事宜与财政部达成一致,将分三步完成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事权的上收,真正实现“国家考核、国家监测”。

        环保部上收环境监测事权,就是为了从根本上避免环境监测数据在地方的行政干扰之下,被人恶意编造、篡改。此举,是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客观公正,打击环保数据弄虚作假的必然要求。

        不过,仍有一个让人忧虑的问题,那就是,环保部将委托具有良好信誉的环境监测机构,或第三方机构运行管理环保监测事项。这个环境监测机构或第三方机构,会不会只是一家一心追逐利益的机构?会不会与地方政府或企业同流合污,在环保监测数据上仍然造假,将不达标变达标?会不会是与环保部有着千丝万缕利益联系的“红顶机构”,打着第三方机构的旗号,行着公权敛财之实?

        环境监测,必须做成纯粹的公益性事业。否则,虽然摆脱了地方的行政干扰,却陷入了腐败不断侵蚀的泥淖,得不偿失。

        (《民主与法制时报》8.11 何勇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