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人热衷于“滴滴打车”的时候,美国人却玩起了“滴滴医生”。用户在手机上发出“订单”后,医生两小时内到达,提供全天候上门服务。
互联网拆除了医院的“围墙”,患者无需到医院挂号,坐在家中就可以和医生视频对话,享受虚拟的“上门服务”。但是互联网医疗企业有一大痛点,就是害怕触碰法律底线。目前,所有相关企业都宣称“咨询”或“轻问诊”,绝不说是“看病”,更不敢开处方。因为我国的法律法规中有两条“红线”:一是医生看病,必须和病人见面,不能隔空诊断;二是医生不能在注册地点之外的医疗机构看病,更不能在非医疗机构看病。这就意味着,医生不允许在网上看病,更不允许到患者家里看病。两条严苛的规定,既是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众多创业者的心头之结。
其实,任何法律都是滞后于现实的,只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修订完善。当互联网出现后,“见面”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医患双方在诊室交谈属于见面,在线上交谈同样属于“见面”。又如,随着可穿戴设备的出现,“到医院看病”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患者可以在家中完成健康数据采集,通过网络传输给医生,医生根据数据再进行诊断。例如,在心脏监测、睡眠监测等领域,患者在家里获得的数据往往比在医院更准确。万事万物都在变,就医模式为何不能变?
互联网医疗是一种新兴业态,政府部门不能以传统思维对待新生事物,更不能“严防死守”,而应主动站在“风口”,为创业者“起飞”助一臂之力。面对阻碍医疗生产力的“条条框框”,有关部门理应废除修订不合时宜的旧法规,推动医疗行业的创新。
“滴滴打车”来了,“滴滴医生”还远吗?
(《人民日报》7.24 白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