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它消亡的速度令我们很惊。”湖南卫视主持人汪涵道出每十天消亡一种方言的近与惊。
日前,他发起了一项方言调查“響應”计划,由他一人出资465万元,该计划将用5-10年的时间,组织10支调查研究团队,对湖南53个调查地的方言进行搜集研究,用声像方式保存方言资料,进行数据库整理后捐给湖南省博物馆。
记者:为何起意做方言调研?
汪涵:儿时的左邻右舍就是个方言大熔炉,这种生活环境让我觉得多学一种方言,就可以多交些朋友。在舞台上你会觉得多说一种方言,会让全国各地来的嘉宾很放松。中国人一直都有老乡情结,而这份情结中唯一凝结的点就是方言。在工作中运用方言,会发现方言的魅力。通过读书又知道,方言背后文化信息是如此浓郁。
记者:方言背后的文化信息指什么?
汪涵:每一种方言都是一个知识体系。比如小孩,上海人叫“小人”,常德人叫“小牙”,四川话叫“娃儿嘞”。又如上海人会说大转弯,小转弯,北方话里会直接说往南或往北。
还有,上海人叫包子为馒头,比如生煎馒头,不会叫生煎包子。这要追溯到三国时期,诸葛亮在蛮人的区域,看到蛮人每次祭奠蛮神要杀人活祭。他觉得残忍,就主张他们把面粉揉好包着肉做成人头大小代为祭祀,称为“蛮头”,祭祀完了就煮熟了分而食之。
消亡一种方言就是消亡一种知识体系。
记者:你怎么看方言在情感维系中所扮演的角色?
汪涵:越来越少的孩子能说地道的家乡话,都变成了只会说普通话的普通人。
取名为“響應”计划,因为“响”在繁体字中就是乡和音的结合,乡音才是最响亮的声音。有一位学者说过,没有了乡音,我们用什么去排遣乡愁?可方言一直在那里响,但是应者寥寥,所以我现在就去“应”。我这个“应”的过程也是响——为了让更多人来“应”。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你的祖辈可能平时在生活中絮絮叨叨,但你真正对他们的念念不忘,何尝不是他的絮叨,叫你的名字,用方言给你讲童谣。
记者:你们用数据采集的方式,可能只能获得外在的躯壳,而无法探知方言所承载的感情、历史、文化,你怎么看这种调研的意义?
汪涵: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保存语音语料,让以后的人听到现在的我们在用何种方言沟通。保存了之后才有保护、研究以及发掘它背后的故事。保护就是让现在还在说方言的人,撩拨起他们讲方言的兴趣和爱好。保存是学,保护是术。梁启超先生说,“学为术之体,术为学之用。”调研团队的教授学者是完成“学”的部分,我大量是做“术”的部分,比如怎么能让现在的年轻人还有兴趣,讲家乡话。他通过我们的传播会发现原来方言当中那么有文化。
(澎湃新闻网 7.10 彭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