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否定汉服的文化意义
近日,某知名主持人因在节目中调侃一群身着汉服表演的年轻人,而遭到批评,认为其不尊重汉服。而清华大学教授肖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汉服热”不过是能够带来商机的“汉服秀”,是精神空洞、生机倒退的文化表现。
一概地认为“‘汉服热’不过是能够带来商机的‘汉服秀’”,有些过于武断。
服饰是一个国家、社会和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中,汉服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成为民族认同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在一定意义上,汉服已经不仅仅是单指服饰,而是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与精神寄托而存在的。
在全球化背景下,在西方文化强大压力面前,用汉服彰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是增强我们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站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社会应宽容和支持“汉服热”中暂时的商业味和功利目的,因为“汉服热”本身就是民众朴素心愿的反映,至少它折射了一部分人对传统文化的依恋与向往。
(《光明日报》7.15 朱四倍)
“日本药”好在哪里
继电饭锅和马桶盖之后,访日中国游客最近又炒热了一种日本商品,这就是在日本街头随处可见的药妆店里出售的非处方常备药。
不仅是在日本,大陆游客在香港、泰国等地大量购买非处方药的情形早已不是新闻。
国人出境抢购药品,有更多看得见的衡量标准,比如日本药的剂型丰富、种类齐全、服务周到等。以儿童药的剂型为例,国内药品缺乏儿童剂型,只能靠掰开成人药品吃的现象屡见不鲜;日本的儿童药的品种却很齐全,不必拆分成人药。游客从日本带回的各类儿童药,无不品种齐全、剂型多样,深得儿童喜爱。
在包装、服药指导以及个性化开发、服药的舒适度等方面,日本人也展现出其精细的设计。虽然这样的差异,并不能说明日本药品在性能、疗效等整体质量上优于我国,但日本人在药品生产方面对消费者的尊重,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针对这一现象,最该反思的是国内的药品生产企业。一方面,药企抱怨利润低、钱难赚;另一方面,消费者却买不到满意的药品,钱让别人赚走。这种反差,如不改变,失去药品市场份额还算小事,更重要的是,日益增长的药品多元需求,也将得不到满足。
(《法制晚报》7.14 罗志华)
“奇葩”是怎样当上文联主席的
湖南耒阳市文联主席熊艾春因为写的诗在耒阳社区网站受到差评,就闯进网站,砸毁电脑。砸完后,熊艾春还留下了“熊艾春怒砸社区电脑。熊艾春,2015年7月3日”的墨宝。
没想到这个堂堂文联主席在短短几个字中就出现了两个错别字。熊艾春在写纸条时,还询问网站工作人员“砸电脑的砸字怎么写”。
还是让我们来展示一点他的诗作吧。在《耒阳赞四》中,熊主席是这样写的:“耒阳天下第一福地,/竹海第一福地中央。/身在福中要惜福呀?/惜福才会福多多啊!/舞文弄墨文人事呀?吹毛求疵很不好啊!/劝君不要肝火旺呀?/弘扬正气才正常啊!”
凭这样的文化修养、诗歌水平和精神状态,熊艾春是怎么当上文联主席的?
文联是文学艺术家聚集的机构,文联主席本应由德高望重的文艺家来当,但在一些地方,文联主席却成了照顾和安排职务的去处。“职务调整不过来,文联作协来安排”,使文艺机构成为与文艺无关的“领导安置办”。在这样的“安置办”里,出现一些“奇葩”就毫不足怪了。
(《羊城晚报》7.15 何龙)
起名不必一掷千金
今年4月初,广州梁女士喜得千金。当天,她的丈夫打电话给风水大师李君,请他给孩子起名。李君按照风水原理给孩子起了几个吉利名字,梁女士和丈夫从中挑选了一个。李君收费近2万元人民币,各方皆大欢喜。
给孩子起个好名字,叫起来朗朗上口,又有内涵兼具新意,这当然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是要达到行好运的目的,恐怕就不是许多家长想象的那般简单了。鲁、郭、茅、巴、老、曹,他们的名字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不可磨灭。莫言、苏童、贾平凹,他们的名字起得好,他们谁的名字是风水大师给起的?
现在的家长,35万一平方米连厕所都没有的学区房争着买,几十万元的月子房要住,花2万块钱给孩子起个名字算什么!令人忧虑的是,风水、星座,这些在香港极为流行的东西在内地蔓延。我们无权干涉信仰,但是在这些命理、风水的背后,有多少东西是真的?
看风水讲命理跟国内的贪官也不无干系,所以从整肃党纪入手,加强文化宣传,多普及些起名的文化教育:李可染、吴冠中、关山月、刘半农、陈半丁这些脍炙人口又简约脱俗的名字,风水先生是起不出来的。家长们多看点书,经常文化文化内心,起名字就不必一掷千金了。
(《北京晨报》7.16 魏润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