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岁的阎明复近日出版了95万字的回忆录。他是中共谍报英雄阎宝航之子,也曾是毛泽东的俄文翻译。“我曾在伟人们身边工作了十年,亲历了中苏关系从‘蜜月’到冷战的过程,想把那些历史事件真实记录下来。”自序中,阎明复写道。
1957年,中央办公厅翻译组成立,阎明复任组长,担任毛泽东翻译。
初为中办翻译,当时的毛泽东秘书、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田家英,怕阎明复们听不懂毛泽东的湖南话,特别将自己在工作中积累的毛泽东常用词或成语汇编成册,让他们先熟悉。这些常用语包括“跌跤子”“摸着石头过河”“一穷二白”等。虽然如此,阎明复回忆说,刚开始为毛泽东做口译时,还是完全听不懂他的湖南口音,全靠杨尚昆用四川话“转述”一遍。
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率中国党政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活动。苏方安排毛泽东住克里姆林宫内的沙皇寝室,毛泽东觉得太大,想调换稍小的一间。杨尚昆邀集几位领导同志一起劝他,毛泽东才没有再坚持搬家。
毛泽东入住前,“打前站”的人员根据毛泽东的生活习惯重新布置了他的卧室:毛泽东睡不惯沙发床,他们换上了一张宽大的木板床;把毛毯、鸭绒枕头之类的东西拿走,然后把从国内带来的毛泽东日常用的那个又长又宽的棉被和枕头配上;在毛泽东睡的左手边摆了上百本从国内带来的线装书;把卫生间的坐式马桶改成了蹲式马桶等。
“赫鲁晓夫曾亲自检查为毛泽东准备的起居室。看到那张硕大的木板床、薄薄的被褥,他做出了评价:‘丛林里来的战士’。”
与1950年毛泽东访苏不同的是,苏方此次对中国代表团的礼遇在苏联历史上是空前的。毛泽东每次从沙皇寝宫到会场开会,赫鲁晓夫都到寝宫门口迎接,他总是让毛泽东走在前面。当毛泽东在会议大厅一出现,全体都起立鼓掌。会议开始前,毛泽东第一个就座,会议结束时,毛泽东第一个起座,所有领导人都站在原地,等毛泽东和赫鲁晓夫先走。
阎明复的中办翻译经历持续了约10年。对这段岁月,阎明复在回忆录中记录了一段特别的经历。1958年,赫鲁晓夫秘密访华,4天时间内与毛泽东进行了4场会谈。最为特别的是第二场会谈,选在中南海室外游泳池边进行。毛泽东只穿着游泳裤与赫鲁晓夫会谈,谈完后即跳入游泳池游泳。
阎明复回忆,毛泽东一会儿仰游一会儿斜着游,脚不沾地,把头露在水面上继续同赫鲁晓夫讲话。赫鲁晓夫不会游泳,他的副官就给他拿了一个像汽车轮胎的内胎,套在腰上站在水里,与毛泽东在水里说话。
作为翻译,阎明复和同事不能下水,只好绕着游泳池转,屏声息气地听着水中领袖们的对话,生怕漏译一句。
1966年,随着中苏两党中断一切往来,中办翻译组终结,翻译组成员也开始历经长达10年的审查。
(《阎明复回忆录(一、二)》 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