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百家讲坛》主讲人、浙江大学博士于钟华为新书《问道王羲之》在北京举行签售。签售现场冷清,不再有昔日之火爆,令人恍若隔世……
地位岌岌可危:《百家讲坛》最红时堪称“造星机器”,捧红了易中天、纪连海、于丹、袁鹏飞、阎崇年、马未都等一批专家型荧屏明星。阎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创造了《百家讲坛》0.57%的高收视,纪连海的《历史上的和珅》更是创造了0.69%的最高收视。一时间,这些学者明星出场费甚至可与歌星、影星比肩。
然而,时隔多年,《百家讲坛》不仅已经失去“造星”功能,相关图书不再火爆也在情理之中。当年,很多出版社都争抢《百家讲坛》主讲人的图书版权,最终,上海文艺社以55万的首印数和14%的版税夺得了易中天《品三国》的出版权。当时《百家讲坛》其他一些主讲人的书起印量也在十万册以上,而如今能有两万就不错了。
观众审美疲劳: 《百家讲坛》主讲人翁思再认为,该节目品位较高,但帝王将相说多了,选题变得越来越窄。再加上全国各地类似节目一窝蜂竞相模仿,难免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
《文化中国》主持人今波说,《百家讲坛》当年之所以火,是因为国学热、学者明星、文化通俗化等元素的合力造成的。可是像易中天、于丹那样善于演讲的学者可遇而不可求。再说,有的学者即便很能讲,但学术界对这种通俗化的表达评价不高,甚至引来争议。
方式十多年不变:与《百家讲坛》相比,《开讲啦》《青年中国说》央视另外两档讲坛类节目无疑更具互联网的新思维。
《百家讲坛》是专家、学者“一桌、一人、一口”的自我演讲与单向灌输,10多年未变,既没有观众的互动环节,也没有彼此争论的空间,在今天显然有点落伍。
而登上《开讲啦》《青年中国说》讲坛的嘉宾都是现身说法,台下众多听众可与嘉宾积极互动、讨论甚至争执,这无疑比单向说教更具吸引力。
(《新民晚报》7.1 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