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国人重实更重名,所谓“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不正则改之。改名可以改运,这当然是无稽之谈。细究之,改名是一门心理学、成功学,乃至经济学,值得玩味。
股票改名 炒概念要有度
在股票市场里,一个名字的更改,可能牵涉数千万元的市值变动。近年来,A股市场的改名之风愈演愈烈,名字也是越来越雷人。例如不久前“多伦股份”改名为“匹凸匹”,改的如此粗暴直白,造就了A股改名大潮的又一个高峰。不难发现,改名都是奔着各种热点题材而去,高铁、跨境电商、P2P金融等各路大腿乱抱一通。无非就是想从冷门题材一跃成热点板块。小散户们须知,没有爱炒概念、追热点的投资心态,就没有爱改名的上市公司,没有业绩支撑的概念炒作更是无法持久。(张涨)
大学改名 科技、财经成热词
近6年来,我国共有472所高校改名,科技、财经、工商、经济频繁出现。对于大学来说,改名或许是反映升格、合并、学科发展等变化。但若沦为面子工程、政绩工程,这样的改名不要也罢。目前,我国高校的改名多看重名号、身份,希望改一个高大上的名字,以吸引更多学子选报,增强招生吸引力。殊不知,罗马非一夜建成,清华、北大也是经历上百年努力,才有今天地位。(陈维澈)
药品改名 逢改必涨惹人烦
现在去药店买一些经典廉价药,店员往往会说没有,转而推荐一些价格贵、功效差不多的药品。事实上,廉价经典药的退市,退的只是“廉价”,而非“药品”。一些廉价经典药通过换剂型、换名称、换包装而变成“新药”后,身价就涨五六倍甚至几十倍。这无疑给企业带来更大利润。然而对于百姓而言,药还是那个药,为了治病不买也得买。(章门仁)
地方改名 何处安放乡愁
当你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突然改名了,是否有严重的不适感与沉重的失落感?乱改地名,无异于“文化强拆”——地名与人名不同,不管当年如何得名,历经千百年沿袭,它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字符号。传统地名不仅是官员的,更是老百姓的,乱改地名不仅是对百姓的不尊重,更是切断了老百姓安放乡愁的无形载体。(练洪洋)
(《广州日报》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