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通知显示,2014年度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为77560元,月平均工资为6463元。
记者粗略计算,按照现行社保缴纳比例,6463元的月平均工资扣除8%的养老保险517元,2%的医疗保险129元,0.2%的失业保险13元,12%的公积金776元,再减去个税48元,职工个人每月实际拿到手的可支配收入不足5000元。
只够基本生存
周六晚上10点,宣武门的一座写字楼里,26岁的杂志编辑张烨终于疲惫地关上电脑。
收拾好东西,张烨快步走向地铁站,她要在末班地铁之前赶回东五环外的住所。为了节省房租,她把房子租在了距离单位14站地铁的常营,每天来回都需要花费两小时以上。
“房租1800元,手机费100元,水果零食150元,交通费250元,吃饭1200元,生活用品50元……”除去生存所需的基本开支,张烨还有1500元左右可供自由支配。不过,加上和朋友聚会,买衣服和化妆品的费用,工资基本就没有剩余了。
张烨很少在商场购买衣服,通常逛街的时候偷偷拍下衣服的吊牌,然后在淘宝上寻找有折扣的同款服装,化妆品她会找朋友从免税店代购,平时也很少打车。
生活中常常还有不期而至的“意外”花销。今年是张烨大学同学结婚的高峰期,这意味着她又要有少则三百元多则上千元的红包支出。
不舍得给自己花钱
27岁的李浩老家在农村,在北京海淀区的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已有两年时间了。
李浩的房子租住在地铁八通线的第八站—通州北苑,月租1500元。早餐是家门口的鸡蛋灌饼或者一笼包子,午餐在单位食堂,晚餐买菜回家自己做。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加上手机费、交通费等日常开销,李浩的生活成本只要1500元。一部国产山寨智能手机已经用了三年。过去的一年中,李浩几乎没有为自己花过什么大钱,最大的几笔开销都是给女朋友买的礼物。
“毕婚族”怎么过日子
一张双人床,一个简易衣柜,一套木制桌椅,15平方米的屋子被挤得满满当当,霍晓萌就生活在这间屋子里。
1990年出生的霍晓萌来北京工作不到一年时间,他们和另一对小夫妻一起合租了这套40多平方米的房子,他们居住的是次卧,每月房租1500元。
霍晓萌在一家培训机构做美术老师,每月工资拿到手5000元出头,王鹏在一家外贸公司做销售,月薪比霍晓萌多1500元。
不固定的消费常常打乱他们的存钱计划。上个月霍晓萌报名参加了驾照考试,培训费一共5000多元;上上个月,王鹏的奶奶过生日,小夫妻回河南老家给奶奶祝寿,来回的路费加上给亲戚买礼物的花费又是5000多元。霍晓萌说,由于常常“入不敷出”,现在他们还是会接受家里的“救济”,两个人的账户余额到月底常常是个位数。
(文中姓名均为化名)
(《工人日报》6.3王维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