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丢了还是储户被骗
“山西建行储户730万元存款失踪”“杭州市联合银行42名客户9505万元存款失踪”“泸州老窖在农行、工行的5亿元存款消失”……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至2015年6月,媒体曝光的巨额存款纠纷事件35起。其中,有18起是存款“失踪”,涉及金额超过46亿元,其中有8起是储户因贪图“贴息存款”被骗。某银行的一位支行行长表示:“实际上,基本不存在银行里的存款丢失的事情,而是储户被人骗了。”是不法人员利用银行的信誉做了违法的事。
然而,很多“被骗”储户都声称相关事件发生在银行办公场所,不能称之为“被不法分子骗”。
银行失职还是家贼难防
中国银监会消费者保护局局长邓智毅表示,“初步看出来,银行全责的案件占少数,且纠纷案件多集中于柜面操作。”今年1月初被曝光的杭州联合银行9505万元存款“不翼而飞”事件,就是犯罪团伙收买了银行工作人员,储户在柜台输入密码时被误导,资金被存入后立即转到其他账户。
梳理银行存款纠纷事件可以发现,很多都涉及银行内部员工,他们利用自己的身份,博取储户信任。
储户频遭“贴息揽储”“飞单”事件,也备受诟病。最近有不少银行把“存单”变“保单”的报道。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表示,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银行对员工的监管“篱笆”扎得不严,以“吸储规模论奖赏”的考评机制,使工作人员可能会铤而走险非法揽储;二是银行“内鬼”胆大妄为,他们利用银行内部业绩导向的考评机制漏洞,从事非法揽储的犯罪行为;三是与储户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有关。
银行风控失灵还是储户“幼稚”
新华社援引专家话称,如果一个职员能从客户手中骗取数十亿元资金,银行竟毫无察觉,银行应有的内控可谓“失控”。
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助理总经理丁遂表示:“对民众来说,他们没有办法分辨客户经理在银行办公场所里是代表银行还是别的,因为他代表的是对公的形象。在银行办公场所内,因为银行工作人员不自律而发生各种各样问题的关键核心,就是银行的风险管控没有达标,人员管理混乱。”
然而,多名学者也表示,很多明显的骗局中,储户也缺乏警惕意识。“被骗的储户往往都是被高利息所诱惑。”刘俊海说。比如杭州42位受骗储户,不法分子承诺给他们年利率13%,然后被领到银行对面的一个房间里,签订一份承诺书,内容包括“不开通短信提醒”“不对在银行工作的亲人朋友提起”等。面对这样的条款,他们都没有察觉。
“随着技术越来越发达,骗术肯定层出不穷,这不仅要求银行提高技术手段,也需要对储户加强风险教育。” 丁遂说。
(《中国经济周刊》2015年第24期 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