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6月20日 星期六

    外公张闻天的最大心愿

    《 文摘报 》( 2015年06月20日   06 版)

        节俭外公也有“奢侈”时

        我母亲1922年在上海出生。当时,外公张闻天在上海任中华书局“新文化丛书”编辑。1925年6月,外公加入共产党,从此远离家人、远离故乡上海,走上革命的道路。母亲一直没有跟在外公身边,嫁给我父亲后,成为家庭妇女。我父亲也是普通的工厂工人,父母一共生了7个子女,家庭负担很重。

        1955年夏,外公张闻天刚结束驻苏大使之任,就把我这个大外孙女接到了北京。那年,我9岁,从此开始了在外公身边的生活。

        我在北京外公身边待了5年,这时外公任外交部常务副部长。外公、外婆对我非常关心呵护,但并不娇惯。因为他们工作繁忙,我被送到学校寄宿,每周六回家。学校在海淀,家在景山,每次回家需乘换两次公交车。

        当时学校里的伙食很简单,大白菜居多,主食常吃窝窝头。我每月只有车钱,没有零花钱,衣着朴素,甚至比普通人家的孩子穿得还差。外公自己也是,内衣都是补丁,只有接待外宾时,他才会拿出七成新的中山装熨一下再穿。有一次,外交部要给他家里换新家具,被他一口拒绝。他住的房子年久失修,人家坚持为他修理还铺了新地毯,事后,外公悄悄把旧地毯换回来,将新地毯退了回去。还有一次,外公和警卫一起散步,一个不认识他的人上前和警卫打招呼,还误以为外公是警卫的乡下亲戚。

        外公也有“奢侈”的时候,那就是买书。他是个爱书如命的人,他的习惯是休息日跑书店,当他集中注意力选书的时候,我也趁机选书,不知不觉就是一摞。付钱的时候,外公、外婆从来不说我什么,他们喜欢爱看书、爱学习的孩子。

        逆境中的思考

        十年浩劫期间,我们与外公失去了一切联系,他在“文革”中的境况,只能从媒体、大字报中获得只言片语。1974年下半年,我们接到外公自广东肇庆寄来的信。这时才知道,自1969年10月起,他就被流放到那里了。

        1974年夏天,周总理批示允许外公参加地方上的党组织生活与工作,同时也允许亲属前往肇庆,我便是在这个背景下去的。我到肇庆的时间是1975年的初春,当时我30岁。

        记得我到后两天,外公就叫我誊抄他写的文稿《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政治和经济》。外公平反后,我才真正认识到这件事的意义。原来自1971年9月13日林彪乘飞机出逃后,外公以一位政治家的敏感,意识到此事实际上宣告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失败,他看到了希望。于是从1971年的10月12日起,在受到监管的艰难条件下,他开始秘密地写作论述社会主义的文稿。到1974年夏天,历时3年,写了十几万字。

        生前的愿望

        1975年4月28日,外公写信要求迁往离家乡上海近一点的苏州或无锡居住,这个要求虽然获准,但当他到达无锡时,他的生命也只剩下不到一年的时间了。

        1976年7月1日深夜,我在上海突然接到无锡发来的电报:“外公已逝,速来锡。”我心急火燎地赶到无锡新生路7号时,上海的亲属基本都已经到了。外公离去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这一天距“四人帮”垮台只差95天!他没有看到他期盼的“天亮”。

        外公生前最大的愿望,是希望他在逆境中写的文稿有一天“能够到会上谈谈”或者出版,对人民作点贡献。所幸这个愿望从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实现了,他一生的理论创造,也成为党的宝贵财富。

        (《解放日报》6.15 张秀君口述 龚丹韵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