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6月02日 星期二

    “灰色会诊”难倒多点执医

    《 文摘报 》( 2015年06月02日   01 版)

      5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意见》指出,将会进一步推进多点执医,通过多种形式提升医生待遇。

      然而,记者走访发现,一线医生对多点执医接受度并不高。“临床工作本就很多,本职工作已经很难做完,绝大部分的医生没有这个时间和精力。”一位浙江的医生表示。

      但记者采访发现,工作繁忙可能并不是“多点执医”遇冷的真正原因。因为在繁忙之余,他们总能挤出时间出外进行一些收入颇丰的“会诊”。

      刘一是上海知名三甲医院的一名外科主治医生,他每天都很忙碌:工作日,每天早上七点多上班,查房、坐诊、手术;而在晚上和周末,他最重要的事情是外出“会诊”。

      目前各大医院的会诊方式分为“合法途径”和“私下会诊”两种方式,前者通过医院与医院之间来协商安排,每次给医生的补贴在300到500元。与此相比,医生私下会诊待遇会高很多。病人或者基层医院的主治医师通过私人关系邀请大医院专家来会诊,地点多在基层医院。对于一些优秀的医生,会诊才是收入的主要来源。

      作为一个苦读八年拿到博士学位、临床经验超过八年的外科医生,刘一每月到手的收入一万元左右。而这在三甲医院里已经算是不错的待遇了。“一些知名三甲医院的明星医生,有住别墅的,开豪车的,主要依靠的都是会诊的收入。”刘一说,他知道的上海一位心血管方面的顶尖级专家,出场费达到五位数,周末一天甚至穿梭于两三个地方进行会诊手术,“常常一台手术还在进行,车子就已经在楼下等着接他去下一个地方。”

      不少一线医生坦言,相比会诊,多点执医不仅有“备案”、登记这样的复杂程序,高达上万元的会诊费用根本不可能被管理部门接受,医生们自然更愿意参加像会诊这样方便、高收益的医疗活动,尽管这并不合规。

      当然,这种灰色会诊也存在风险。如果出了医疗事故,谁来买单?

      “如果出事了,一般是基层医院的医疗机构负责。而专家所在的医院对于这样的会诊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医生资源现在很紧张,医院不会为了这样的事情失去紧缺的专家资源。”刘一说道。

      (《第一财经日报》5.27 王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