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期采访部分医院、企业发现,“免费赠送设备,捆绑使用耗材”几乎成为所有检查医疗设备跨国公司抢占中国市场的营销模式。
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医学工程科主任程广斌长期负责医疗设备的采购和管理工作,“在生化检验方面,有一些几十万元、一两百万元的设备,生产商会直接送给医院使用,生产商经过一番计算,比如在三甲医院,耗材使用量上来以后,设备的成本很快就能回收回来,对公司来说,此后就是一直赚钱的了。”
程广斌介绍,所谓耗材,包括输液器、注射器、拐杖等。一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以他所在医院为例,大约1400个床位的三甲医院,仅耗材的使用,每年的花费是1.5亿元人民币,其中不包括试剂。而试剂,主要出现在检验科,以一种检测仪为例,一个试剂包,每套价格近3000元,一家约1000个床位的三甲医院,一个月大约要消耗掉20套。
售后服务也是设备生产商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一名业内人士举例,3年前,有一家大型外企,DSA(数字成像相关)设备里面会设置一个动态的维修密码,随着时间改变,第三方维修公司根本进不了维修菜单,只有它自己公司的人进去才能维修。一个个案是,厂家报价50万元才能修的一个故障,最后被一工程师更换了一个生锈的接头就解决了。“从根本上,这个市场是个封闭的市场,就是这么黑。”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营销模式一般签约10年。国产的医疗设备虽然价格便宜、售后便利,但是在跨国公司这种营销模式下,市场份额日益萎缩。这种模式增加了医院每年的支出成本,而最终,这些成本将部分转嫁到病人身上,由病人埋单。
(《广州日报》新华社 5.22 5.26 蚁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