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5月19日 星期二

    苏联卫国战争作品:“直面深渊而不晕眩的勇气”

    《 文摘报 》( 2015年05月19日   05 版)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俄罗斯举办了盛大的阅兵仪式。郑重的纪念,也适时拉回人们的目光,那些在人们记忆中蒙尘的苏联卫国战争文学又浮现出来。

     

        苏联卫国战争题材的文艺作品曾在中国的土地上有着深远的影响,站在今天,我们究竟应该怎么看待那些作品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历史?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接受了采访。

     

        面对巨大的创伤所有的作品都不回避

     

        记者:苏联卫国战争文学曾经影响了中国的一代人,您还记得是什么时候看的这些小说?

     

        戴锦华:有关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文学我上个世纪70年代、80年代都在看。80年代还会有很多的接触,是因为苏联那时候仍然还在制作有关卫国战争的电影,而且国内也还在继续翻译出版相应的小说,所以我还会继续读。

     

        记者:让您印象较深的有哪些作品?

     

        戴锦华:我大概可以说,到80年代为止,所有出版的、有关苏联卫国战争题材的小说我都读过。我们这代人当中,爱读书的人都是读光了所有的书,因为那时候书是有限的。而最早出版的苏联卫国战争题材的小说,就像是《青年近卫军》这类作品,当时和我们的政治主旋律是共振、一致的,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的、爱国主义的、牺牲、献身的基调。

     

        但是后来继续读下去我就慢慢地懂了:卫国战争题材,苏联作家写了三代人。实际上20世纪以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苏联这样,在最残酷的一场世界大战中经历了最全面的本土作战,所以那是一个国家全体民众的巨大的创伤。而且事实上是苏联红军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胜负,所谓人类正义力量战胜法西斯是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为转折点的,所以当时才会有罗斯福给斯大林赠剑的事情发生。

     

        这个时候所产生的一系列作品,比如小说有《青年近卫军》、《一个人遭遇》等,电影如《雁南飞》《士兵之歌》《伊万的童年》等,到了80年代它们仍然能够感动我,我总结下来是因为一个主题:“直面深渊而不晕眩的勇气”,这是与俄罗斯文化传统和精神遗产相关的。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创伤,所有的作品都不是规避的,都不是抚慰的,都不是疗伤的,而是直面——包括战争自身的惨烈,包括在战争极端环境中突然打开的人性的深渊和生命的高贵。这使得这些作品不再是经历过战争的个人写作、或者国家主旋律的写作。

     

        无法简单看待的英雄主义

     

        记者:那您怎么看待这些作品里的英雄主义?

     

        戴锦华:英雄主义实际上在这些作品里是一直在蜕变的,这个命题对我来说很难简单地回答,因为它不可以抽象地来讨论。比如说具体到卫国战争时期的英雄主义,到今天我仍然觉得这是生命的高贵。

     

        但是总的来说,英雄主义就是整个现代主义脉络当中的一个话语系统,那么它背后就有和法西斯主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需要反思和警惕的。所以,我不会简单地说我对英雄主义是什么态度。我会说我对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这种挺身抗暴、跟法西斯主义对决的人的英雄主义有敬意,我们今天都拜他们之所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