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5月09日 星期六

    敬一丹的《焦点访谈》岁月

    《 文摘报 》( 2015年05月09日   06 版)

        4月27日,是敬一丹60岁的生日。4月30日录完最后一期《焦点访谈》,她从央视退休。从40岁加盟《焦点访谈》,20年时间过去了,敬一丹和这档节目,早已印刻在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之中。

      1998年10月7日,《焦点访谈》迎来朱镕基总理。朱总理是《焦点访谈》最忠实的观众,常在国务院的会议上提及《焦点访谈》。

      敬一丹因为接受了请朱总理给《焦点访谈》题词的任务而有些忐忑。朱总理曾约法三章,不题词、不剪彩、不收礼。怎么好让总理破例呢!

      朱总理走进《焦点访谈》演播室。短暂的静场后,敬一丹对他说:“总理,现在您看到的这些记者,只是我们《焦点访谈》的十分之一。”总理说:“你们那么多人啊?”敬一丹说:“是啊,很多年轻同事都到各地采访去了,他们都想和您交流,您能不能给他们留句话?”

      中宣部部长丁关根说:“不要请总理题词。”敬一丹赶紧说:“不是题词,是给我们年轻记者留句话。”总理笑了。

      方宏进把题词本摆在台子上。演播室一片安静。朱总理落笔了:“舆论监督,群众喉舌”。白岩松站在总理后面鼓起掌来。朱总理说:“我还没写完呢!”朱总理又写:“政府镜鉴,改革尖兵”。演播室一片掌声。

      朱总理和敬一丹他们谈了很多问题。其中谈道:“什么叫正面报道为主?是指99%都应该正面报道吗?98%、80%就不行吗?我看51%不也行吗?”

      在谈到“政府镜鉴”时,朱总理说:“我们下去了解不到真实情况,他们事先都准备好了,叫你到哪儿去视察就去哪儿视察,坐下来就听汇报,谁跟你说心里话呀!我在《焦点访谈》就能看到许多真实情况。”

      《焦点访谈》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历了最有锋芒的时期。风风雨雨过后,渐失锋芒。2003年8月26日,温家宝总理来到中央电视台视察。敬一丹心里斟酌着:“怎样用一句话说明《焦点访谈》近年的处境?”

      温家宝总理来了,敬一丹开口说了第一句话:“温总理,1998年《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内容在全年节目中所占比例是47%,到2002年,降为17%。”

      敬一丹接着说:“舆论监督内容减少,一个原因是舆论监督的环境在变化,干扰在增强。现在,舆论监督的节目几乎都遭遇说情。说情已经从熟人老乡同学出面发展到组织出面。制片人、主任、台长不得不用大量精力应付说情,有的节目就在这种环境里夭折了。这使得《焦点访谈》的特色不那么鲜明了,有的观众的心情也从期待变成失望。《焦点访谈》是给人痛感和警示的节目,它对社会的意义,就如同让人对自己身上的疥疮保持痛感一样,进而保持整个社会肌体的健康。”

      在敬一丹眼里,《焦点访谈》不仅仅是一个电视栏目,它是中国民主法治进程中的一个特殊产物,在中国社会有些渠道还不畅通的时候,《焦点访谈》承担了超出一个电视栏目所能承担的观众托付。

      《焦点访谈》最初,如果拍到不许拍照、推搡记者挡镜头时,特别暗自兴奋,初期时这些镜头直接编到节目里,很有力量,观众一看就会觉得:那是坏人。但这种判断太简单了。

      后来主动减少甚至不用这些镜头了,《焦点访谈》从最初的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慢慢变成了讲理的中年人。在敬一丹看来,“韧性”、“坚持”,远远比“任性”重要。

      前些天有一次和观众见面的活动,一个中年人对敬一丹说,“我没有什么问题要问你,我只是想跟你说一句话:我真的很感谢,那些年你们为我们说话。”敬一丹说:“原来在《焦点访谈》初创的时候,是一花独放,所以它的力量非常的引人注目。当舆论监督遍地开花的时候,人们期待《焦点访谈》还像当年一样引人注目。但主战场已经分散了。”

      (《北京青年报》5.4 杨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