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5月09日 星期六

    耄耋张岂之:求道乐此不疲

    《 文摘报 》( 2015年05月09日   06 版)

      虽然已过耄耋之年,但张岂之先生依然精神矍铄,几个小时的采访谈笑风生、不见疲态。除了担任清华大学双聘教授,他现在还是西北大学名誉校长、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许多工作,他都亲力亲为。能利用自己这么多年学术生涯所积累的学识,趁精力尚可尽可能多做点工作,是他的心愿。

      从走上学术道路至今,不知不觉已有60多年。为什么能乐此不疲?张岂之先生笑答:“因为兴趣。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确是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值得我花一生去研究”。他给自己一文集定的书名就是《乐此不疲集》。

      谈及治学心得,张岂之先生强调最多的是“会通”二字。他认为会通精神是中华文化一大特色;我们今天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也需要有会通精神。比如,要把思想与文化会通起来。再如,要把古今会通起来。在此基础上能把中西会通起来则更好。还如,要把思想文化史与其他学科加以会通。

      张岂之先生一直不忘自己教师的身份,总是把研究和教学紧紧结合在一起,即使后来担任了西北大学校长,依然坚持给学生开课。2007年,学生们辑录出版了《张岂之教授与研究生论学书信选》,一封封饱含深情的书信反映的正是他对教师职责的坚守。

      编写教材,是张岂之先生非常看重的一件事。“我是教师,编写教材是我的本职工作之一。虽然编写教材对成名成家的作用不如专著大,但一本好的教材可以影响学生一生。”对于现在有些学者不重视教材编写,他表示忧虑。2004年,77岁高龄的张岂之担任首席专家,领衔编写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批教材之一的《史学概论》,4年多时间、30多次讨论修改,以集体智慧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一部有中国史学特色的教材。他告诉记者,自己编写的另一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中国思想史》,很快就要出版了。这本教材的编写又花费了他3年多时间,但他依然觉得很值得。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组织编写了一本图文并茂的普及读物《中国传统文化》,旨在澄清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质疑甚至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潮。在他看来,多编写些普及读物是社会的迫切需要,学者们不能因其小而不为。“编写高质量的普及读物不是件容易的事,要有耐心和专业研究,还要以负责的态度来写,做到深入浅出。”

      “我从事史学研究,就像石匠和拓荒人的乐此不疲。”这是侯外庐先生的话,张岂之先生借此表达自己60多年学术生涯的感受。

      (《人民日报》5.8叶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