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5月09日 星期六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抗战

    《 文摘报 》( 2015年05月09日   08 版)

        在西方中心说的叙事体系中,“二战”是一场以美国、苏联和英国为主的同盟国抗击纳粹德国和军国主义日本的世界性战争,而中国为战争胜利付出的惨重代价及在战争全局中担负的重大责任失去了应有的位置。随着中国的崛起,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评价开始进入国际视野。

      完美阐释“人是战斗力”

      □纐缬厚

      中国人民奋起保家卫国、开展抗日战争,使得日本主要的战力、兵力、国力消耗殆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要贡献。

      第一,从兵力上来讲,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比对美国的战争投入更多。日本最多时曾在一年内向中国战场投入197万兵力,而在对美国的战争中最多投入了160万兵力。第二,从时间上来说,日本与中国作战的时间是对美国作战时间的3倍多。日本在中国的战争肇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一直到1945年;与美国的战争从1941年至1945年,共4年时间。第三,从军费上看,在中国战场的投入比对美国多。当时日本国家预算的大多数都成了军费,主要投入到中国战场。

      中国战胜在经济、军事实力强于自己的日本,除了因为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是一场非正义战争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了广大人民的力量。这比几万架飞机与大炮更有战斗力。

      “人是战斗力”这一道理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得到完美阐释,成为最有代表性和象征性的例子。

      非常遗憾,二战后日本人有意识地回避“被中国打败”这一事实,反而误以为“日本被美国打败”。上世纪60年代我上初中时,我们的课程还将这场侵略战争称为“太平洋战争”,即日本与美国、英国之间的战争。

      上世纪80年代,学者们才开始意识到,忽略日本与中国也曾进行过长时间战争的历史事实不行,所以开始出现了“日中15年战争”这个词。学术界开始把“日中15年战争”和“太平洋战争”连在一起,这称为“亚洲·太平洋战争”。

      有不少学者认为“日中战争”与“日本对英美战争”是完全不同的两场战争,但我坚持认为这是同一场战争,去掉“·”,更能客观体现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作者为日本著名历史学家、日本国立山口大学副校长,刘军国采访整理

      持久抗战功不可没

      □拉纳·米特

      中国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参与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不仅仅是为了国家尊严和生存,还是为了所有同盟国的胜利。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范围内已经出版的英文著作多达数千部,然而关于中国抗战的研究却很少,尤其是阐述中国在二战中重要作用的书,更是少之又少,这是不公平的。中国抵抗日本侵略是未被充分讲述的二战伟大故事之一,历史不应该被遗忘,应该拂去岁月的尘埃,让历史真相浮现,还中国以公正。

      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于1937年,比英、法两国反法西斯战争还早两年,比美国参战早4年。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的主要战略目标之一就是“确保中国持续参战”,以此牵制身处中国内陆的大批日军。发动对华战争,是日本全球扩张和称霸野心的一部分,因此日本急于迅速拿下中国,好腾出手来进攻亚洲的其他国家。日本当时是一个高度军事化、技术先进的国家,然而中国这个欠发达的贫困国家,殊死抵抗,排除万难,成功拖住了日本,打乱了日本通盘战略部署,让“中国不可能获胜”的预言不攻自破。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的4年里,中国一直孤军奋战,独自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此后4年,盟军在欧洲与亚洲两个战场同时作战,均获得胜利,其中中国的持久抗战功不可没。

      作者为牛津大学历史教授、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黄培昭采访整理,部分内容选自拉纳·米特所著《中国,被遗忘的盟友》

        祖国强盛的意义

      □步平

      战后在冷战背景下的数十年里,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评价一度从国际视野中淡出。在西方中心说的叙事体系中,“二战”是一场以美国、苏联和英国为主的同盟国抗击纳粹德国和军国主义日本的世界性战争,而中国为战争胜利付出的惨重代价及在战争全局中担负的重大责任失去了应有的位置。冷战结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以全新面貌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时候,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评价开始再次进入国际视野。

      一个典型事例证明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日战争观察角度的变化。1992年,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前往美国,向曾任中国远征军团长的刘放吾表示感谢,刘放吾50年前曾经率领一个团在缅甸仁安羌解救了7500名被日军围困的英军及家属。此后不久,英国国防部长和美国总统又郑重地向刘放吾寄去了感谢函。

      将历史上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勇气、坚韧和贡献纳入国际视野,无疑是正确的和必要的。观察中国抗日战争地位与作用视角的扩展,有赖于今天的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国际社会的贡献。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时候,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感到祖国强盛的意义。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

      (《人民日报》5.4)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