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的房子都是用时间堆砌出来的
出租车带着我,行驶在夜色昏黄的罗马街头。我好奇地往窗外张望,高高的城墙刷进视线,正想问司机我们到了哪儿,车子已经在一条窄窄的巷子里停下。司机指着一扇厚重的深色实木大门,“NO.4,It’s here.(四号门,就是这里)”。
找到对应的门牌号,按响门铃。一会儿,门缝里钻出一个菲律宾大男孩Friday,他热情地帮我们拉行李。还没等反应过来,我们已经连同行李箱被塞进了一个窄小的电梯里,窄小到什么程度呢?只能容纳我们两个加上一个大箱子,Friday必须爬楼梯上去。
据目测,这个电梯大概比我爷爷的爷爷年纪还要大,所有的装置都是手动的。每次进电梯需要拉开外面的门,再往里推开一对小门,走进电梯以后再把两道门一一拉回和推上回归原位,不然电梯就不会运行。
电梯稳稳地把我们送到了四楼,Friday提醒我们,每次出电梯,一样要记得把两道门关好,不然电梯就默认为停止运行,其他楼层的住户将无法用电梯。
第二天起来,仔细打量我们的住所,感觉像是进了欧洲版的大观园,眼前所见,都是“半旧”之物,带着被精心呵护过的岁月的痕迹。
不大的公共空间里,放着几件玲珑的欧式古董家具,大理石的拼花地板看起来已是年代久远,被打扫得一尘不染。住所的大门,与楼下的一样,是深色的实木大门,门上的雕花黄铜圆把手被摸得锃亮,有着非常棒的质感。
楼下3米高的实木厚门,得益于保养得当,我不费力就可推开。门外镶嵌着一对黄铜门把手,两个大大圆环在以前承担着门铃的角色,如今成了完美的装饰品。
虽然是老房子,功能却齐备。房间里窗户都是双层玻璃,带着厚厚的铝合金。设计也很合理,可以上下开,也可以左右开。隔音和隔热的效果都极好,窗户一关上,房间里立刻寂静了。屋外的落水管是纯铜的,用我们这里的广告语来说,就是细节之处彰显奢华。
不要以为我们住的是什么高级酒店,其实我们住的只是罗马城里最普通不过的民居,罗马的家家户户,都是住在这样的“古董房”里。
据说罗马的房子都是用时间堆砌出来的,地基可能是古罗马时代的,墙壁是中世纪时留下来的,窗口是文艺复兴式样的,而屋顶又是最夸张的巴洛克。
等到我们把意大利跑完了一圈,就发现这里的旧城区,全是百年老宅,没有一块玻璃幕墙。
古建筑“最好的保护就是使用”
走出我们的住处,发现不仅仅是我们的临时小家是“半旧”的,整个罗马城都是“半旧”的。
门口的道路用方形石子呈45度角铺建而成,石子被磨得光溜溜的,只是石子间的缝隙不小,箱子拖上去,发出“咔咔咔”的声响。
记得之前微信朋友圈内曾流传过一个贴子,一百多年前意大利的老照片。看完之后会诧异地发现,除了画面是黑白以外,不少场景我都好熟悉,甚至能分辨出具体是那条街道。对比新老照片,发现一百多年来意大利城市的变化可以用微小来形容。一个小咖啡馆甚至一个报亭、一个邮筒百年来都不曾改变。
的确,百年老店,在意大利实在是太稀松平常了。咖啡馆、甜品店、冰淇淋店、首饰店、披萨店,随意一家街边小铺子,都有悠久历史。老照片往往是这些店里最好的装饰品,你可以在旧影像中找到店主半个世纪前在店门口玩耍的样子。
原来,意大利人秉承“最好的保护就是使用”这样的理念,不少古建筑仍作为办公场所或住宅使用。比如佛罗伦萨城中著名的乌菲齐美术馆,昔日是显赫一时的贵族——美第齐家族的办公场所,而乌菲齐一词,在意大利文中就是“办公室”的意思。直至今日,美术馆的走廊上方,仍挂着美第齐家族成员的画像。
然而,使用老楼远比搬进新楼麻烦得多,因为需要遵守堪称苛刻的文物保护规定,如必须承担阶段性维护工作,翻新时连窗户颜色、材质都不能变动。
在意大利,即便是时尚之都米兰,也很难见到现代化高楼大厦。整个意大利之旅唯一见到的现代化建筑,是由西班牙著名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设计的威尼斯宪法桥。这座桥是威尼斯大运河上的第四座桥梁,位于交通要塞,因风格现代简约,自2008年落成之日起就备受争议。数年前,皮尔·卡丹计划在威尼斯建造60层高的光明宫殿,遭到了意大利各方人士的强烈反对,意大利《共和报》干脆称这座建筑将“毁灭威尼斯”。最后,当地政府不得不宣布计划搁浅。
惜物爱物的意大利人
生活在“半旧”国度的人,身边之物也是“半旧”的。
在古代,意大利半岛的居民以做皮革出名,诞生了许多闻名遐迩的皮革匠和皮具作坊,皮革制品成为意大利最有名的传统商品之一,列入每位到访意大利人士的必购清单中。
在街头,我专门观察了不少意大利人手中的皮具,发现都是在精心呵护下用了不少年头的,皮质经过摩挲和使用,变得更加柔软,包的表面多少有些磨损,却因本身皮质的优良,反而增加了一些翻毛皮的效果。
欧洲人对于皮具是非常爱护的,一双养护得好的优质手工皮鞋,可以穿上20年之久。这次在意大利街头,没工夫盯着别人皮鞋看,不过从他们手中的皮包,就可以看出他们对身边之物的态度。
罗马大学建筑历史和建筑维护学院教授乔万尼·卡波纳拉说,意大利是一个喜欢炫耀的民族,在所有值得炫耀的事物中,年代资本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例如工艺很一般的破板凳、烂木盒,只要传承3代以上,人们就会当作宝物珍藏了。
去意大利之前,我只知道普拉达、古奇等牌子是奢侈品,等在意大利街头扫过几圈后,发现只要是手工艺品,就都是“奢侈品”,意大利人是极喜欢这些手工艺品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些东西经久耐用。
在一间小店里,我见到一个用大理石拼花的装饰品,不到A4纸大小,竟然要4位数;街边上,一家卖大理石拼花桌子的店,据说定做一张桌子,要半年时间,价格也飞上了五位数,这里讲的可都是欧元。威尼斯的玻璃制品更是天价,好看一点的杯子都要上百欧元,晶莹剔透的玻璃吊灯,绝美到让人连价格都不敢问。
这些宝贝基本都是纯手工打造,产自百年老店。每家店的出品都各有特色,你要是错过了这一家,很难在另一家找到相同的款式。正如威尼斯大学的教授塞布丽娜·拉斯泰利说的:“所谓高端,不但要材质好设计出色,更重要的就是工艺。而手工艺绝对是意大利的一张王牌,甚至是招牌。”
其实,身边用的物品,要能达到完美的“半旧”状态是不容易的(不信你5年不换手机试试看),这起码需要两个因素,其一,东西原本的质量要好,耐看耐磨耐用;第二,用的人要有怜物爱物之心,使用时尽量小心呵护减少磨损,不用时清洁后妥善保管。
这也是“半旧”物件如此迷人的原因之一,它们不仅仅只是一件好用耐用的物品,还包含了主人多年小心呵护使用的优良生活习惯,它们散发出岁月的痕迹,比全新的事物更值得玩味。
意大利人不仅偏好旧物,还偏好“旧”品牌。
我在意大利旅行的那几天,正值苹果iphone6上市,可我在意大利的街头没有看到任何相关的宣传(难怪iphone6首发的名单中没有意大利),反而见到了一个久违的老朋友——诺基亚手机在意大利大打广告(我之前以为诺基亚已经停产了)。
只可惜,同样是文明古国的中国,“半旧”状态的事物已经越来越少,大家津津乐道于城市的迅速成长。不要说外出读书几年,就是出个差回来,都能有日新月异的感受。
新铺的柏油马路过不了多久,就因为种种原因被重新开膛破肚;因为有70年产权的概念,90年代的房子已经被称为老房子,而外观显然也是脏兮兮的破旧样;新机场用不了几年就需要扩建;连百年的老树,都因为城市扩张的需要,不得不搬家让位。
诚然,发展是“硬道理”,但爱物惜物、不赶“时髦”同样重要,它显现的是一种素质和内涵,意大利人的做法,值得我们重视。
(《羊城晚报》4.18 章衣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