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道元(公元466或472—公元527),北魏时出生在范阳郡(今河北省涿州市境内)一个官宦世家,著有古地理书《水经注》。他是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眼中“世界地理学的先导”,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眼中“中世纪最伟大的地理学家”。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学名著,共四十卷,30多万字。《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水经》(据清人考证成书于三国时期)一书约一万余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1252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古代写实地理学的开创者
郦道元十分重视野外考察,“脉其枝流之吐纳, 诊其沿路之所缠,访渎搜渠, 缉而缀之”,有力地克服了当时作品中普遍存在着的虚构问题,首次开创我国古代写实地理学的历史。他通过野外考察等实证方法,改正《水经》原文错误30多处。《水经注》中引用的各类文献达480多种。郦道元在考察中结合地图、文献等,并与当地有经验的人交谈,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野外考察方法。
地理学家克拉克说:“倘若一个地理学家不能像风景画家或诗人一样掌握地区美的特征,他描写的东西就欠缺真正的内容和最美的修饰。”这个要求对于郦道元来说,似乎从来就不是问题。通过郦道元的文字,我们可以一睹中国大地上那些伟大景观在1400多年前的样子。
比如,按照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路紫等的统计,郦道元描述的瀑布有64处,范围遍及黄、淮、长、珠江等流域,“《水经注》成为记载瀑布时间最早和记载最完备的著作。如孟门(壶口)‘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魂。其中尚崩浪万寻,悬流千长,浑洪贝怒,鼓若山腾……’孟门离北魏的首都平城、洛阳都不很远,一百多字的注文将壮观的景色形象生动地摆在读者眼前”。
未央宫部分布局与结构就是参照该书注文进行修复。作为佛教第一寺的白马寺在注文中也得以记载,详述了佛教传入我国的渊源。此外《水经注》中还记载了140多种植物和100多种动物,是世界上最早记载淡水鱼类洄游的文献。
漕运与军事或促成《水经注》的诞生
有研究者认为,《水经注》在被视为动荡年代的南北朝时期出现,与时局不无关系。它对当时漕运和军事来说,价值尤为显著。
在漕运方面,无论北魏定都平城(今大同)还是洛阳时期,都花大力气兴建和维护了一套复杂而有效的漕运系统,以保证军民粮资的需求。北魏漕运以军事供应为主的建设策略,是北魏军事力量强大的后勤保证。而漕运最大功效的发挥则需以对河流水道的了解为前提,《水经注》就是在这样的时代与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军事专家指出:“《水经注》在地理上的研究成果使后世兵家受益匪浅。它不仅记载了大量的兵要地理资料,为后人研究地理环境、制定攻守方略、指挥作战提供了客观依据,而且更由于作者……在描述河川山岳、城邑道路时,常常联系这些地方自古以来发生的战争和自己的看法加以评述,鞭辟入里,令人叹服。”
据统计,《水经注》记载的历史上在各地发生的大小战役、战斗不下300次,而且对作战双方不容忽视的地理条件,如山岳、关隘、河川、渡口、桥梁、仓储等进行了详细描述,“实开兵要地理之先河”,为唐以后的地理志书所效仿。
专家指出,在地理诸因素中,山和水是冷兵器时代影响战争胜负的两个最重要的地形条件,尤其是山地中的隘口更往往是兵家必争之地。《水经注》重点记载了各地的重要关隘140多处,并且明确提出了“关依人而固”的军事观点,堪称精辟之见。
(《广州日报》4.18 卜松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