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海今年52岁。在深圳承包建筑工程的他清楚记得,2000年前,自己手下的农民工大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但如今,50岁以上的农民工已经占90%以上。
李家海说,对包工头而言,最大的苦恼就是高龄农民工的健康问题,“人上了年纪,容易生病、受伤。”为此,他们采取了应对措施,比如在和建筑商签订合同时,约定5000元以下的医疗费由包工头承担,超过这个数额的,由建筑公司买单。
李家海透露,变老的农民工,劳动能力与日俱降,只有靠吃肉来补充体力。记者采访的103名高龄农民工中,一半以上将(包工头提供的)“伙食”好坏作为择工的重要参考指标。
“我们必须得多吃肉,补充体力。”59岁的谢国万说,力工的工资基本是按日计算,“干一天给一天的钱,不干就没钱。在工地,有体力才能赚得多,没体力,就赚得少。”
虽然全国多个省市禁止(或从严执行)60岁以上农民工上一线作业,但这并没有完全阻挡这群老年人继续打工赚钱的脚步。
记者采访的16名“超龄”农民工中,有的持假身份证得以留在工地,有的走进理发室将白发染黑,有的用体力与勤恳的工作态度征服了包工头,包工头主动协助应对劳动监察部门的检查。
我国农民工中到底有多少60岁以上的打工“老人”?就此,目前尚无公布的数据。
“明星”打工村——重庆开县团凤村的多名村干部说,该村300余名50岁以上的外出务工人员中,“超龄”农民工不低于50人。
为何年迈还要拼体力外出打工?103名接受记者采访的50岁以上农民工中,绝大多数说“趁着还能干,多赚点儿”,他们没职工养老金,有的还是家里的顶梁柱。
(《东方早报》3.21邱萧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