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3月14日 星期六

    戴笠的“遗嘱”为何沦为笑柄

    《 文摘报 》( 2015年03月14日   05 版)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戴笠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然危难之中的西安一行,戴笠却做足了文章。

        老谋深算有误时

        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十七路军是戴笠重点监视的对象,为掌握张、杨的动态,戴笠对张、杨周围的亲信人物主动交往,以钱、色、情、职为手段,布下了不少棋子。

        张、杨都是有心机的政治人物,为麻痹特务们的监视活动,双方之间的往来采取“暗通明不通,上合下不合”的方法,有时还故意暴露一些双方矛盾对立的事件,转移特务的注意力。事实也得到印证,由于情报系统的问题,导致西安扣押蒋介石事件的顺利进行。

        西安事变后,戴笠惶惶终日。特别是南京当局决定准备对张、杨大肆讨伐之时,戴笠更感到事态的严重,一旦战火发生,不仅校长性命不保,而且他的人生之路也将出现重大逆转。正当戴笠万念俱灰之时,转折却突然到来,宋子文从西安返京后,即邀戴同去西安营救委员长。他感到宋子文还是重视他,而且是在关键时刻启用他。

        急留遗嘱表忠心

        戴笠在西安约为两天时间,从迄今所见的史料看,没有作为。也许为了弥补此前的严重失职、挽回政治和忠心上的失分,戴笠留下了一份怪诞的遗嘱:

        “自昨日下午到此,即被监视,默察情形,离死不远。来此殉难,固志所愿也,惟未见领袖死不甘心。领袖蒙难后十二日,戴笠于西安张(学良)寓地下室。”

        这份遗嘱实是戴笠城府之深的典型体现,它不是一般的矫情造作,而是在粉饰乃至捧出对蒋介石的一番忠诚,以便事后攫取遇危不乱、成功成仁的政治资本。

        戴笠在西安的两天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根据宋子文日记和蒋鼎文纪念集相关记载,22日傍晚,赴西安众人抵张学良公寓,稍作停留,宋美龄去了蒋介石处,而戴则随宋子文、蒋鼎文与张学良洽商有关西安事变的处理问题。

        第二天,张、杨提出西安事变谈判建议方案,宋子文感到棘手,于是赶忙召集蒋鼎文、戴笠商议对策。而到了24日,戴笠“不辞而别”离开西安,宋子文12月24日日记作如是载:“戴(笠)的不辞而别令敌手甚为不悦。”

        假如事实真如戴笠所述“离死不远”,那么其时的戴笠就是“死囚”监管的待遇,他不可能参加谈判、会商,更不可能在24日自由自在地离开西安。

        历史笑柄后人评

        张学良当年为什么同意宋子文把戴笠带来西安?这位公子哥儿出身的政治家在尽情地戏谑这位不可一世的特工王。

        戴笠到西安后,张学良给了他一个小小的下马威。张学良当时的亲信高崇民记述道:“戴下飞机后,腰中插的手枪被我方战士缴械,到金家巷见张学良时泣诉其事,张立即把自己带的手枪摘下赠戴。戴大为感动,叩谢之余,口称副司令伟大不止。平日杀气腾腾、威风凛凛的特务大王,一旦卑躬屈膝至于此极,大为可笑。”如果张要让戴“殉难”,还会还给他手枪?

        其后,张学良语带机锋地问戴笠:“老戴,你们的特务工作是怎么做的,我与杨司令搞了这么大的事情,你们都不知道?”

        戴笠一脸茫然,嗫嚅半晌才回答道:“我们从来不对副司令做特务工作啊!”

        戴笠也许没有想到“西安事变”的当事人张学良、宋子文等人都会有各种文字来还原事实真相,足证戴笠的“遗嘱”是沽名掩世的“遗作”。

        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位著名的“特务天王”留下了一个历史笑柄,供后人茶余饭后把玩。

        (《周末》3.5 陈侃章)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