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与宽的进击
长安街是北京的西长安街及东长安街的总称,广义上还包括其东、西延长线,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宽的道路,宽至120米,长到46公里。
自明永乐18年建成,长安街在五百年时间里没什么动静。辛亥革命的炮声,敲开了皇城的大门,也让长安街从沉睡中醒来。天安门前的T字形广场对民众开放,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打开,东西长安街贯通,民众可以从东单走到西单,长度3.7公里。
侵华日军占领北京后,在东西长安街延长线上将东西城墙打了两个洞,东叫长安门,西叫启明门;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改名为建国门和复兴门。
但那些都是小动静,真正让长安街阔起来的是苏联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关领导要求天安门广场宽500米,拆掉了五府六部衙门。周恩来在城楼上拉着梁思成往东南看,说要建一座博物馆,再向西南看,要建一座大会堂。他还指着大会堂后面一块地,要建一座大剧院。
苏联专家则在1949年和1950年提出,把国家行政中心放在旧城区,并提出在长安街上建房。同一时间,梁思成和陈占祥拿出“梁陈方案”,建议行政中心另找地方,以保护北京古城。这次著名的争论,以梁陈完败,决定了北京古城的命运,也奠定了长安街作为中国的政治动脉这一基调。
拆除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拆除北京城墙,拆除东西单牌楼,从此长安街东西走向一览无余。仅1958年,为建国10周年工程拆迁,一个月内拆除10129间房屋,完成了扩建天安门广场和打通长安街的拆迁任务。
传说林徽因曾放言,如果拆掉长安左右门,她就把自己吊在上面。上吊之说为轶闻,但拆门的时候,梁思成掉了眼泪有人亲见。
1953年,长安街规划的宽度为100米,1956年定为100~110米,最后又加宽到100~120米。之所以搞这么宽,除为群众游行和阅兵考虑,还有战备考虑。征求对总体规划意见时,来自军方的意见是:“假如道路很宽,这样在战争时期任何一条路都可以作为飞机跑道。假如在天安门上空爆炸了一个原子弹,如果马路宽,就可以作为隔离带,防止火灾从这一区烧到另一区去。”
针对长安街的宽度,梁思成曾说:“百米健将都要跑10秒多才能跑过去,我们老太太、老头怎么过街,当时还有很多裹着小脚的,怎么过街啊?”
有建筑师说,长安街的红线120米,这是因为当时决定建世界上最宽的街道,原先指定100米,后来出去考察别的国家的街道,回来以后又加了20米。
进与退之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安街边的业主也在变幻身份,而老百姓从长安街边迁走是不变的趋势。城市规划专家董光器详细记录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长安街上建筑的进退,能明显看出“经济这个无形的手”,主导了彼时长安街上“经进政退”的过程。
按照董光器的描述,长安街上写字楼租金狂涨,刺激了开发商对长安街的觊觎,各大银行也蠢蠢欲动,国家机关办公楼和大型文化设施却因难以承担拆迁费用而“躲出长安街”。
1985年后,长安街上划拨的国家机关办公楼是11个,外交部曾考虑在新华门南,或长安街北侧安家,但最终去了东二环。全国妇联办公楼只有一小部分为办公楼,大部分卖给企业成了酒店写字楼。教育部的位置让给了商务写字楼,自己落户于西单的辟才胡同。国家经委让给了工商银行。原规划在西长安街的教师之家、青少年宫、国家电影宫、民族博物馆都让位给写字楼。复兴门东北角的工艺美术展览馆建成之后,主体成了百盛购物中心,展馆被压缩成一个小厅。
原规划在东长安街上的儿童剧院,因没能力搬迁住户,让给香港开发商建了光华长安大厦;原在西单的长安戏院,则因建时代广场被拆迁,被塞进了光华长安大厦一层。
几年工夫,长安街上有20个楼位建成了金融商务写字楼。国家大剧院是唯一新建的文化建筑。
总体上看,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前,政治、文化建筑占绝对优势,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地产商和建筑师在长安街长袖善舞,新千年以后,则是外国建筑师引领风潮。
(《南都周刊》2015年第5期 潘采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