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3月14日 星期六

    《我爱北京天安门》背后的故事

    《 文摘报 》( 2015年03月14日   05 版)
    1970年2月,《我爱北京天安门》首刊于《红小兵》杂志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短短28个字的一首儿童歌曲,却传唱了近半个世纪。鲜为人知的是,歌词作者金果临当年只是一个13岁的小学生,曲作者金月苓也不过是一位19岁的青年女工,而在创作之前,两人都没有见过真正的北京天安门。

        灵光闪现

        1969年的上海,仍处在“文革”的狂澜之中。此时的金果临只有13岁,在上海市常德路第二小学读五年级。

        11月29日,金果临写下了自己的第13首儿童诗歌,取名《金光照的全球红》:“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太阳升起金光照,金光照的全球红!”金果临说:“创作的时候,其实很简单,就像是绘制一幅画那样——北京天安门,上面是光芒万丈的太阳代表毛主席,还有葵花、红旗。”把这些元素组合起来,就有了第一稿。其中的第一句“我爱北京天安门”来源于当时英语课本中的内容:“I love Peking. I love Tiananmen.(我爱北京,我爱天安门)。”

        他将新作投稿给了《红小兵》杂志。投稿前,他将题目改成了《我爱北京天安门》。但是,诗的后两句在见报时被改成了“太阳光辉照万里,祖国山河处处春。”

        一曲成名

        文章发表后,金果临没将此事告诉家人。但他的表姐金月苓却在报摊上看到了弟弟的大作。

        此时19岁的金月苓在上海第六玻璃厂工作。弟弟的诗作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文革”前做过班级文艺委员的她,自学过基础的音乐理论,工作后还在单位的“文艺小分队”里写过歌、写过沪剧。金月苓没有和金果临“打招呼”,自顾自地创作了曲调,写完之后就寄往了《红小兵》杂志。1970年9月歌曲正式发表。

        1972年4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的文艺创作》特刊,并且刊登10首歌曲,其中便有这首《我爱北京天安门》。此时歌曲为了符合当时宣传的需要又一次被修改,将最后两句改为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之后,《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纷纷转载这首歌曲。仅仅一个星期之后,《我爱北京天安门》就在全国大规模传唱开来。

        魂牵梦萦

        “一曲成名”之后,金家姐弟的生活有了些许的变化——最直接的是见到了天安门。

        “当时国家体委在搞儿童广播操,他们开座谈会,开完了以后有一个老同志说这首歌写得蛮好的,就邀请我去了北京。”1972年11月,金月苓到了北京,第一次站在了自己所爱的天安门面前。

        1977年,金月苓参加了高考,并顺利地被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录取。毕业后,她进入中国唱片上海公司,成为一名音乐编辑。

        金果临没有姐姐那么幸运。1973年中学毕业后,金果临下乡成了一名“知青”。1977年高考时,金果临报考美专落榜,在农场继续他的知青生活。1978年12月,他回到上海工作。1982年,26岁的他才利用出差的机会,得以到北京天安门拍几张照片留念。

        (《档案春秋》2015年第2期 姚文婷 蔡懿鸣)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