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3月03日 星期二

    中国留学生的海外朋友圈

    《 文摘报 》( 2015年03月03日   07 版)

      “在春节,我更能感受到留学生的乡愁。今天上课时有人开着电脑,屏幕上是静音模式的春晚现场直播;明天有期中考,后天有大作业,但刚刚过去的除夕夜,大家还是聚在一起包饺子看春晚。”美国东北大学建筑专业大一学生杨卓旭说。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志同道合、身份对等,往往是中国人衡量“朋友之所以成为朋友”的两个参考纬度,前者侧重内部精神世界的交流,后者从外部物质标准上进行评估。与其他海外学生相比,中国留学生的海外朋友圈更偏爱“自己人”。

      在芝加哥大学攻读硕士的唐末非常认可一种“融而不入”的状态:可以与国外学生和平相处、愉快交往,却并不一味模仿、参照他们的方式生活、娱乐。“也许这就是最合适中国留学生的生活状态。”

      美国康奈尔大学法学院的杨紫告诉记者,坊间流传一个“3S定理”:study(学习)、sleep(睡觉)、social(社交),三者只能取其二。“我在美国读书学业压力很大,每天都要熬到凌晨,应该属于舍社交,取学习和睡觉,所以基本没什么社交。”

      也有不少留学生想融入当地社会,但作出的选择往往与此相违背。比如,哈佛提供的“勤工俭学”机会,有舒适体面、薪资较低的图书管理工作,也有时薪最高、但不体面的“扫厕所”工作,几乎所有的中国学生或者亚裔学生会选择前者,而欧美裔的大多选择扫厕所,原来他们也算“经济账”。

      当然,这几年中国学生在海外也有不少改变:中国学生觉得,虽然爱和中国同学交流,但自己并不觉得这是问题;还有同学觉得自己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个问题,自己在交流中也并不区分对方是老外还是中国人。

      杨卓旭认为:“那种不在意、不刻意,本身也是中国学生日益国际化的表现。” 

      (新华网 2.25 尧遥 谢飞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