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移动互联正以令人瞠目的速度,构筑起人类有史以来最年轻、最广阔的聚居社区。人们曾经无比熟悉的集体生活又回来了。这不是昔日的回归,而是崭新的开始。
“朋友,听我一句劝吧:放下手机,走出微信红包的世界,要么骑骑自行车,到阳光里走走,要么读几页书,约几个好友喝茶、聊天,随便做些什么……”与这句劝导相对应的是,刚过去的春节长假完全可以称之为“红包的节日”。除夕,微信红包收发总数突破10亿次,央视春晚“摇一摇”总次数超过110亿。看着周围那些握着手机如痴如醉的同伴,不少人感慨,今年过了个“手机年”。
从“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啸聚到“双十一”网购狂欢,再到“御宅一族”排山倒海的“盖楼”、刷弹幕,年轻人的网络生活如此丰富多彩。
赶潮流的岂止是年轻人。朋友圈里分享健身成果、育儿心得,微信群里晒老照片、老故事、全家福,同样是中老年人“碗里的菜”。一位年届七旬的离休老干部感慨,是互联网让他们班50多年没联系的同学接上了头,“在那里,我们依稀找回了青春的感觉”。
那一代人的青春感觉是什么?是少先队、共青团的学工支农,是大杂院、平房区的不分彼此,是艰苦环境中的“同吃同睡同劳动”。一句话,是朝气蓬勃的集体生活。
到去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49亿,其中手机网民5.57亿。网络的普及,就这样在极短的时间里搭建起一个人与人多向交往的平台。这样的集体生活,拉近了人们彼此的情感距离,也提升了精神温度。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所有的喧嚣、欺诈乃至暴戾,也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映射。
(《人民日报》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