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板块边界上。目前大多数板块边界都是洋壳和陆壳的边界,洋壳俯冲到陆壳之下,就会通过构造运动释放大量的能量,因此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俯冲带,如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俯冲带。此外,俯冲带附近都会形成一些岛弧,如今天的日本-琉球-台湾-菲律宾,所以这些地方的地震非常频繁。
随着洋壳不断俯冲到陆壳之下,洋壳隔开的两个陆壳越来越近,最终发生陆陆碰撞,所以也存在陆壳与陆壳的边界,如著名的欧亚大陆与印度大陆碰撞造成的喜马拉雅造山带以及青藏高原。所以青藏高原及周边都是很容易发生地震的地方。
为何城市都恰好避开了地震带?其实,城市位置的选择跟地震的关系不太大。反而跟洪水比较相关,如殷商迁都。目前来说,7级以上大地震的复发周期,基本都在千年以上,像汶川地震这么大的地震,复发周期甚至在3000年左右。以人类如此短的历史,同一城市经历几次大地震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城市的形成则跟经济文化密切相关。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表现,构造运动强烈的地区,一般都会隆起成山,山区常常不适合农业生产,没有足够的土地资源来承载大量的人口,就无从谈起形成城市。而构造运动相对弱的地震,会在沉积作用下,形成广袤的平原,是非常适合农业的发展的,进而增加人口形成城市,所以多数城市都很巧合地在地震较少的地方建立了。
(《科技生活》2.9 孙浩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