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年初,照例是出版界一年一度的各大图书榜单评选。在不少榜单之上,都有一本有趣的作品入选获奖,那就是十多年没出书的作家阿城的新著《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薄薄一本十万字,照旧是一贯的阿城风格,眼花缭乱,趣味横生。
阿城生在1949年,与共和国同龄,长在红旗下,取名阿城,据说是有纪念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革命战略成功的意思。按理阿城应当幸甚至哉,能做祖国的花朵。可惜他出身有欠纯正。其父钟惦棐先生是中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因执著一己艺术信念,57年中箭下马,打成右派。如阿城自谓,在他成长的年月里,早已体会出身有别遂致前途殊异的道理。换句话说,阿城早年即属于被“闲置”的一路人,似乎合该不断改造,接受教育,举凡任何上进之事,他都无缘分润。
因此,日后阿城的种种通脱洒然,在我眼里,都与早年这段经历有关。不过这段被闲置的日子也有好处,阿城得以有闲工夫四处找书看,隐隐成就了独特的知识结构。
1984年7月,《上海文艺》刊出阿城小说《棋王》,先在大陆引起瞩目,继之流传海外,人人争相一读。同年12月,在杭州召开的文学讨论会上,阿城的发言与其文章一般别具一格。据说只是在会上说了好几个故事,大家听得一愣一愣。这些故事即为日后的“遍地风流”系列,翌年《上海文学》发表。
这之后的十数年,阿城去了美国。偶有文章问世,粉丝们无不翻来覆去地读。
我平日闲来无事抑或心中有事时,就常常翻出《威尼斯日记》来读。阿城好比一个诗人,一个速写大师,瞥眼扫过,就自动将最有趣最自然最温暖的凡俗人事一一摄入笔端,带上人间的体温,却无有人世的尘氛,讲述世俗的故事,却不沾惹流俗的意见——跟阿城浪游威尼斯的日子,是一种不接地气的接地气。诚如阿城老友、著名导演侯孝贤所言,“阿城看世俗不下俗论,喜欢那些真正操作过后得来的认识,所以看人看事不会只看表面。这种人有定见,不随流俗起舞,不为流言所动。”
我生有幸,日后果真识得了阿老。他是世间顶顶好玩,顶顶聪明的人物。所谓好玩,凡听过阿老讲话的朋友都知道,他天生就是一位故事大王。只恨我笔拙,无力再现阿老讲故事的好玩神态于万一。最有趣的是,即便听众大笑到眼泪流出来,阿老总是一脸无辜呆萌状。于是众人笑得越发起劲。
阿老说过一段令我印象深刻的话:“大体上来说,你要把学问做成‘无用’就对了。你做‘有用’的学问,你的视野一定是窄的。做这件事没有用,这件事才有意思,它是一个奢侈的东西。”
我想,在阿城这边,有用没用的问题,他怕是从来不想的,他在乎更多的想必是有趣或无趣吧。
(《新民晚报》1.18 顾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