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后,“葫芦娃爷爷”胡进庆再也没有主动跨出房间一步。胡进庆的家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职工自建楼里,五楼。
窗外,上海滩闹市依然;窗内,胡进庆坐在一张宽大靠背椅中,身后的柜子上摆满了奖杯。胡进庆就这样,一个姿势,一坐就是一天。帕金森、支气管炎和听力衰退紧紧禁锢着他。
“小克勒”的乌托邦
60年前,胡老还是小胡。他活泼开朗,人也聪明,最爱跳探戈。1959年被美影厂派去苏联考察,联谊会上他跳完一曲后,有人跟他开玩笑:你留下来吧,我们这儿好多姑娘喜欢你!
跳探戈、拉小提琴,还有画动画,胡进庆不是仅有的多才多艺的年轻人。在美影厂里,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拿手戏:未来的“黑猫警长”爷爷戴铁郎是版画高手,未来的“哪吒闹海”爷爷之一王树忱能写一手好书法……
这些人被上海话称为“小克勒”,意为有素质、有腔调、懂时髦的白领。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对电影采取统购统销,美影厂和动画师们可以心无旁骛地创作。本着“服务于儿童”的原则,每一部动画片剧本写六七遍都是常事,人物形象创作好多遍,直到拿出最满意的一款。在这样的精益求精下,1964年,《大闹天宫》横空出世,在44个国家连续放映,引发轰动。同期享誉中外的作品还有《神笔》、《小蝌蚪找妈妈》等等。
小蝌蚪动起来了
提到《小蝌蚪找妈妈》,就不得不提起另一位“爷爷”特伟。
“国画能否动起来做成电影?”一直是这位中国水墨动画之父考虑的问题。直到完成《小蝌蚪找妈妈》,他才找到答案。
水墨动画片并非全部在宣纸上完成。荧幕上的水墨晕染效果,除了背景画,其他部分都是用铅笔在动画纸上作业。每一张人物或者动物画都必须分层上色,比如画一头水牛,必须分出四五种颜色,分别涂在好几张透明的赛璐璐片上。然后分别由动画摄影师拍摄,最后再合在一起。“小蝌蚪”一经推出便轰动了世界,成为中国美术片中获奖最多的影片之一。
文革结束后,特伟更有股劲了。1979年,特伟还成为“哪吒闹海”爷爷。随后《阿凡提》、《三个和尚》、《雪孩子》、《天书奇谭》,各种不同的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剪纸、水墨画、木偶戏、折纸齐头并进。1995年,凭借这些动画片,老厂长特伟获得国际动画协会的终身成就奖,那年他80岁。
葫芦娃“冲浪”下海潮
胡进庆说自己是“心巧”。比如为了《鹬蚌相争》,他专门养了一只蚌,放在水桶里每天观察,才能画出蚌的敏捷和诡诈。
1984年,小胡已48岁。看好了广东民间神话“十兄弟”,他与同事敲定大纲:主人公是7个颜色不同的“葫芦兄弟”;反面角色则设定为宫廷戏转化的“蛇”、“蝎”。“葫芦娃”的卡通形象也是胡进庆一手画出来的,他借鉴了观音身边善财童子的形象。作为一部“剪纸片”,13集的动画片,需要几千个场景,胡进庆他们拍了两年。
《葫芦兄弟》在资金并不充裕的情况下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就在这时,市场化风潮悄然吹到每一页动画剧本上。
90年代初期,深圳一夜之间成立了大批动画公司,为国外厂商代加工,每月薪水高达万元。美影厂的核心创作成员一下走了一半多。更大的不同是体制。国家不再统一收购,美影厂原本享受的拨款等优惠也都断了炊。
星聚星散
在美影厂的宣传册中,从1957年建厂开始,每一个十年作品都满满当当。然而到2008年之后,宣传册中的作品列表只剩下尴尬的一栏。
在中国动画80年之际,已经90岁高龄的特伟在病榻上仍想再制作一部水墨动画《武松打虎》,甚至已经将影片的时长、主题和节奏都考虑好,就等身体康复。2010年的立春时节,95岁高龄的特伟去世,《武松打虎》成了老人未了的心愿。
为了改变美影厂作品“难产”的局面,2013年,美影厂提出10大经典原创的项目。
和其他同时代的同事不同,“葫芦娃爷爷”胡进庆在退休后,每天早晨陪着老伴去公园跳交谊舞。他没去任教,没接受返聘,甚至再没有去过美影厂。“胡导是个很单纯的人,对艺术很执着,对于现在动画片市场上一些很浮躁、商业化的东西,他看不惯,也接受不了。”曾与胡进庆合作过的南京电影制片厂的动画导演刘书卫说。
不过,“葫芦娃爷爷”现在每日坐在窗口旁,已经很少说话了,他无法回应刘书卫的猜想。
(《看天下》2015年第1期 杨宝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