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
上世纪60年代,有一首《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的歌曲风靡全国。尽管多少带有全民运动的色彩,但自觉自愿刻苦攻读的人比比皆是。
朱德就是其中一位。他的孙子朱和平将军回忆道:“1973年前,爷爷已经通读毛选四卷8遍。1974年,88岁高龄的爷爷又完成了第九次通读。”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蒋介石。他退守台湾后,经过反复思考,认为败因是国民党腐败涣散无力,而经过了延安整风的共产党坚强有力。于是他开始读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期的一些著作。后来台湾有人戏称,蒋介石才是最早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
毛主席著作更多的读者是普通民众。虽然毛泽东著作中有些文章内容看似深奥,但经过联系实际融会贯通也不难读懂。
“两论”受到推崇
《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毛泽东著作中最为著名的两篇讲哲学的著作。“两论”不但使许多普通读者有茅塞顿开的感觉,更使得不少政治家、科学家终生受益。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对“两论”有特别的感情。研究杂交水稻的设想,当时被认为是对遗传学的无知,因为旧遗传学书上说,“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交优势”。袁隆平一方面坚持《矛盾论》讲的“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的思路,对试验中存在的问题从内部找原因。另一方面按照华国锋同志提出“要把水稻雄性不育试验拿到群众中去搞”,终于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许多外国名人对“两论”也非常推崇。
1948年斯大林主动提出要翻译毛泽东著作,并派出理论家尤金来中国。在编译的过程中,尤金向斯大林推荐了《实践论》《矛盾论》等文章,斯大林最早阅读了《实践论》,之后便将其在苏共中央机关刊物上发表。
越南领导人胡志明则亲自翻译“两论”供干部们学习。
日本右翼保守政治家石原慎太郎虽然以反华著称,但是他对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却是赞美有加。他曾在书中写道:毛泽东的《矛盾论》是我在学生时代读过的唯一一本刻骨铭心的书。我对共产主义没有丝毫兴趣,而《矛盾论》的确是合理而实用的。
“毛著”也曾受冷遇
实际上,毛泽东著作一度也遭到过冷遇。这个时期就是被学者们称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非毛化思潮泛滥的时候。有段时间毛泽东的书几乎见不到,基本上都躺在各地新华书店的库房里。
与此相映衬的是,韶山1980年全年的访客只有区区23万(2013年达到1000万)。从长沙开往韶山的火车也停开了。韶山毛泽东故居纪念馆面临“关门”的危机。当时有位曾经多次到过韶山的外国友人看到冷清的场面后,问一位韶山当地负责人是怎么回事。那位负责人回答,中国人好走极端,一肯定就完全肯定,一否定就全部否定。
1989年的那场政治风波教育了人们,特别是青年人。全国很快出现了“寻找毛泽东热”。大学生们开始阅读毛泽东著作。在北京的一些大学图书馆里,有关毛泽东的书被学生们借阅一空。
书店里,毛泽东著作开始脱销。1990年5月,人民出版社紧急重印了3万套《毛选》以缓急需。在此情况下,1991年7月1日,第二版《毛选》出版发行,各地新华书店几乎都有排长队的购买队伍。至1992年1月7日,《毛选》第二版发行总量超过1000万套,在全国又掀起了一个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热潮。
(《党史博采》2014年第12期 胡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