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12月09日 星期二

    礼俗互动 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维度

    《 文摘报 》( 2014年12月09日   06 版)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一些传统思想文化仍在潜移默化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如何科学分析传统文化,理解中华文明的演进,是当代广大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面临的时代命题。

      礼与俗在历史上分别指涉什么?《左传·隐公十一年》记载:“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据此,马来西亚欧亚大学教授王琛发认为,历史上的礼制是为了整体国家运转以及建构社会秩序而制定的社会规范,制定了各处必须遵守的制度性仪式节文,带有教化的责任。习俗则是人们自发传承的地方性生活习惯,发展成集体的行为规范。

      “礼俗是了解国家与社会的中介。”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常建华认为,民俗反映民众日常生活,属于社会层次,作为礼仪的民俗受到国家、意识形态以及社会精英的强大影响。中国传统社会尤其如此。古代礼俗在一定程度上是地方官府与士大夫推行的结果,移风易俗正是这种社会实践。《礼记·王制》中说:“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表明了“礼”和“俗”二者可以各行其是、同时互相丰富相关活动的主张。同时,地方社会也不是完全被动接受来自国家与精英阶层的影响,习俗也会对士大夫乃至国家产生一定影响,经改造后纳入礼制。“礼以义起”“礼以情起”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形。

      近现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推进,一些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式微,但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张士闪在大量民俗田野调查中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至今仍在以较为完整、活态的民俗生活方式继续传承,并借助民间社会的内部逻辑,在与现代化进程的对撞中产生了创新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12.1 张清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