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路奔跑从不停歇……”美国著名马拉松教练麦克·巴诺,曾如此形容他眼中的非洲长跑精英们,“也许他们天生就是为了奔跑!”
近来,国际田径界乃至世界体坛的目光,被聚焦到一位“为奔跑而生”的非洲“天才”身上——在今年9月28日举行的柏林马拉松赛上成功登顶的肯尼亚选手丹尼斯·基梅托,其2小时2分57秒的夺冠成绩被国际田联正式认定为新的男子马拉松世界纪录。在国际田联于2004年正式推出马拉松世界纪录以来,这是男子马拉松首次突破2小时3分大关。
上世纪80年代前,欧美选手曾通过“间歇性训练法”“高原训练法”等训练手段,使其长跑运动成绩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非洲选手开始在长跑项目中崭露头角,并逐步在奥运会、世锦赛等世界大赛的长跑中形成垄断之势。
非洲选手尤其是来自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等东非地区的选手,缘何能在极其耗费体力和耐力的长跑比赛中“越跑越快”?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东非长跑科学国际中心的研究人员在2008年宣布,他们找到了造成埃塞俄比亚等东非地区盛产优秀长跑运动员的一组特殊基因,这些被检测者的Y染色体中有4个基因发生了变异,而类似的情况经常会出现在一些著名长跑运动员的身上。
丹麦哥本哈根肌肉研究中心在近10年的系统研究后发现,肯尼亚等非洲选手血液中乳酸盐的积蓄比较缓慢,在吸入同样氧气量的情况下,他们实际上能够多维持10%的奔跑距离,显然耐力更强。基因的特性再加上刻苦训练,以及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使得他们在追逐马拉松等人类长跑极限的道路上占据优势。
(《工人日报》11.29 李元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