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10月28日 星期二

    思君不见人空老

    陈丹晨 《 文摘报 》( 2014年10月28日   05 版)

      在很长时期里,人性的光辉和力量始终在抵抗和扫除阴霾和邪恶。

      那天参加《邵荃麟全集》出版座谈会后,有一个餐聚。我恰好坐在邵荃麟女儿小琴旁边,左边是姚锡佩、胡风女儿张晓风、周扬的长子周艾若以及荃麟的侄子、女婿。小琴右边是冯雪峰的儿子冯夏熊,几乎都已是满头银发或谢顶的古稀老人。

      一

      他们交谈得很热闹,我听得很入神。冯夏熊说到他父亲的性子比较急,用现在的话就是“犟”“倔”“耿直”,荃麟的性子比较能“忍”。所以两个老朋友在一起,遇到麻烦荃麟总会劝说雪峰戒怒忍耐。当年反胡风,周扬要雪峰写批判文章,雪峰不写,周扬没办法,就叫林默涵写。后来林和何其芳写的两篇就成为批胡权威的代表性文章。雪峰宁可不讨这个好。

      反右时周扬要他按周的旨意写鲁迅答徐懋庸一文的附注,冯雪峰开始不肯,荃麟就劝说他借此争取保住党籍。雪峰听从照写了,后来还是被开除出党。邵照样与他来往,冯仍然是邵家的座上客。我想这与他们两位老人家当年的友谊非同一般有关:三四十年代之交,雪峰两次与党失去联系后在恢复组织关系过程中,荃麟都给予关注和帮助。

      晓风说近来翻阅她父母的日记,发现抗战时在桂林邵荃麟到胡家竟有三十余次之多,可见往来频密。反胡风时邵荃麟也写了批判文章,但胡风“文革”后在回忆录里却明确地说:过去在上海、桂林时,“我们两人的关系一直很好……”聂绀弩一生充满传奇色彩,1933年就和胡风一起在日本,同时被捕入狱后又一起被驱逐回国,两人情谊也是极深。1966年胡风坐了十年牢后放出来,第一个上门去看望他的就是聂绀弩。聂自己也是从北大荒劳改回来不久,却完全不避嫌疑,放声诗赠胡风、冯雪峰许多首,极为感人。

      六十年代初,食物极端匮缺,十室九空,聂来看望邵,荃麟知聂嗜酒,还是设法找来一杯酒,让他一饮而尽,点滴不剩。聂解渴而感动,“泪落杯中泪也香”。

      二

      这些身世坎坷的前辈老人家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他们政治上都是有极老资历的老革命:邵荃麟是大革命时期参加过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早期共产党人;冯雪峰参加过长征,蹲过上饶集中营;聂绀弩出身黄埔军校二期,一生经历跌宕奇异;胡风在思想文化界始终是有大影响的著名左翼作家。他们都是长期在国统区从事地下秘密活动,过着飘忽不定的生活;彼此常有交集互助,生死相扶,荣辱与共的患难之交。

      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在革命胜利以后不久,他们先后都不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而遭遇了不幸:都曾被发动裹挟去参与整肃批判多年挚友同志。现在有的年轻人较多责难他们的顺从。其实也有挣扎,也有尽可能的互相关照扶持,稍后自身也未能幸免于难。他们始终是忠于革命事业忠于组织的!邵荃麟直到生命终点,还在苦苦追问自己。他问难友黄秋耘说:“你给我想想看,我参加革命这几十年来,有没有干过什么对不起党的事?”他和冯雪峰等都是带着这样的苦恼和困惑离开这个世界的。

      现在,从这些后辈们身上我明显感觉到:曾经的批来斗去也未能割断他们几代人之间的亲如血脉的联系;在很长时期里,人性的光辉和力量始终在抵抗和扫除阴霾和邪恶。

      我又想起聂绀弩的诗句:“杜若洲边无杜若,陶然亭畔且陶然。思君不见人空老,骚卷长撑宇宙间。”历史无情,终究会显示其真实面貌和应有的公正。

      (《文汇报》10.6)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