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当今世界上所发表的科研论文中超过98%都是用英语写作,英语毫无疑问已经成为唯一的“科学语言”。然而,科研领域曾经的“官方语言”却是拉丁文,然后是德语及法语。因此,英语是经历了对拉丁语、德语等其他语言的漫长“逆袭”而上位的。
从中世纪晚期到17世纪中期,拉丁语是欧洲唯一的科研语言,直到伽利略、牛顿等人开始用本国语言撰写科学著作,这一局面才发生变化。到19世纪中期,法语、英语和德语这三种语言在欧洲科学界呈现“三足鼎立”之势。
一战后,比利时、法国和英国的科学家开始抵制德国和奥地利科学家,后者被禁止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以及在西欧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大西洋彼岸,随着1917年美国的参战,国内强大的反德浪潮也开始侵袭德语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战后美国奉行孤立主义,与欧洲做切割,法语或德语在美国科学界的影响力日渐下降,而也正是这段时期,美国科研实力迅速发展。
二战前夕,德国政府又出于文化和政治原因开除了国内五分之一的大学物理学教授和八分之一的生物学教授,许多德国科学家此后前往美国和英国,并以英语发表论文。二战结束之后国际上已经形成了“英语中心”的格局。
相比于德语衰落中的政治因素,法语的衰落则是欧洲经济中心转移的结果。
19世纪初,法语还是欧洲大陆地区最为通用的语言。然而随着英国经济的崛起,欧洲经济中心逐渐向西转移。之后的100年里,使用英语的英国和美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英美大学在科学界的影响力和其拥有的科研经费也随之不断攀升。经济因素决定了英美学术界在世界科研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也使得欧洲以及世界科研界逐渐向英语靠拢。
(《文汇报》10.13 陈慧稚 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