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美国,97.7%的失踪儿童能和父母团聚。原因在于其多年来形成的“四招制敌”的失踪儿童干预系统。
寻人海报广撒网
美国失踪儿童干预系统的形成,最初动力来源于纽约小男孩埃坦·帕茨。1979年5月25日,小埃坦第一次独自出门上学,自此失踪再也没有出现过。
随后,埃坦的照片被刊登在覆盖全国的寻人海报、甚至时代广场的广告牌上。与此同时,这张照片也被印上了牛奶盒的侧面进入千家万户,这就是为期十年“牛奶盒寻人活动”。据统计,全美1800家独立经营的牛奶厂中有多达700家参与了“牛奶盒寻人活动”。
守住公共场所
1981年,6岁小男孩亚当在百货商场玩游戏时失踪。尽管父母把寻人启事贴满全城。但在16天后,渔民在灌溉渠内打捞上来了亚当的头颅。
在亚当父母和全社会的推动下,以亚当命名的“亚当代码”失踪儿童警报系统于1994年在沃尔玛超市启用。至今已有大批百货公司、超市、游乐园、医院、博物馆加入。当有访客报告孩子失踪后,店方必须立即获取对孩子的详细描述信息,海报张贴或广播,同时将建筑物所有出口封闭并实施监控。如果10分钟内不能找到孩子,必须立即通知执法部门。
发动全民参与
阿灵顿市,9岁的小女孩安伯·海格玛在家附近骑自行车,8分钟后就消失了。4天后,安伯的尸体在几英里外的一条小溪边被发现。
随后,以安伯命名的“安伯警报”作为失踪儿童警报系统之一正式建立,近年来,“安伯警报”与网络公司及手机运营商达成合作,能将消息推送到失踪儿童所在区域的97%居民的手机里。系统所发布的内容通常包含了失踪儿童特征、嫌疑犯特征,以及嫌疑犯的车辆描述和车牌号码。
为失踪儿童建“照片墙”
1984年6月13日,美国全国失踪和受剥削儿童保护中心正式成立。自1996年至2010年,中心累计发布10409张儿童照片,建立了“照片墙”。在全部解救的8716名儿童中,有205名直接得益于沃尔玛的失踪儿童布告栏。
(《广州日报》10.14 赵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