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10月16日 星期四

    从机会平等到条件平等

    卢周来 《 文摘报 》( 2014年10月16日   06 版)

      关于如何促进平等问题,经济学家对机会平等强调得比较多。在他们看来,财富分配不公平问题之所以较为突出,是因为垄断、腐败等造成的机会不平等使然。也因此,为了实现机会平等,这些经济学家开出的药方,是主张政府应该更彻底地从市场中退出,让自由市场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保证每个人“都在同一起跑线上”,都能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其梦想。

      后来,经济学家意识到,单纯的市场竞争也不可能缩小财富分配差距,因为每个人的“起点”并不公平:有些人生来禀赋较差,家庭条件也不好;而有些人不仅先天禀赋好,而且“一生下来嘴里就含着金汤匙”。这样,把他们放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的结果还是不公平。基于这种认识,经济学家认识到,要实现真正的“机会公平”,政府的公共政策还是要发挥作用,就是“通过全面的改革措施来消除阻碍机会平等的各种障碍”。

      在此背景下,要改变财富不公平分配现状,一些经济学家提出,要“条件平等”而不是“机会平等”。为此,政府出台的改革计划既要“通过提高个人所得税税率,将富人的收入重新分配给穷人”,又要“对大企业进行管理,保护工人组建工会和参与罢工的权利,提高工资水平”。

      实际上,在我们国家,个人努力在改善个人处境中的作用也已经很有限。再勤劳的农民以及街道上每天工作12个小时的清洁工,他们的所得甚至都无法保证看得起大病、供得起子孙上大学;而某些富二代这少爷那公子的,常见的是“先拿老爹几个亿练练手”。鉴于此,我们也必须超越机会平等的观念,更多强调“条件平等”,使政府和全社会在缩小贫富鸿沟中更有作为。

      (《北京青年报》10.11 卢周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