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作为一种传染病出现以来,全世界共有7500万人被感染。该病目前可利用药物控制,但无法治愈,也没有有效疫苗。而艾滋病病毒表面的一些突起是其感染人体细胞的关键。近日,美国科学家说,他们已经完全弄清楚了这些突起的结构及其与人体细胞融合前后的动态变化。
参与研究的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艾滋病研究专家周同庆介绍,艾滋病病毒表面突起由gp120和gp41两种蛋白构成,其中gp120主要是与人体细胞表面蛋白结合,而gp41则参与把病毒遗传物质转入人体细胞。以前的研究已经解析出gp120的核心结构和gp41的“融合后”结构,但其“融合前”结构和形状未能获得突破,新研究则从原子水平上进行了解析。
研究人员用一种叫荧光能量共振转移的方法标记病毒表面的突起,研究其感染人体细胞前后的变化。结果表明,这种突起需要处于一种开放状态,才能感染人体细胞。不过,它多数时间都处于闭合状态。由于只有少数有效抗体能将病毒“锁”在闭合状态;且“开放状态”是短暂的,因而人体免疫细胞难以攻击艾滋病病毒。
周同庆表示,新研究成果增加了疫苗研制成功的机会。它在原子水平上为疫苗开发提供了最基本的靶点,以前设计疫苗“是盲目地做”,现在相当于“知道了逃犯长什么样”,所以“抓获”它的可能性很大。
(《健康报》10.10 林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