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曰:“楣,屋边联也。齐谓之檐,楚谓之梠,秦谓之楣。”一直到明代,屋边联还叫做“楣”。“倒楣”一词正是源于明代。
隋唐以来的科举考试制度,到明代达到了鼎盛时期,为求吉利,临考前,不少家庭便在自家门前竖起一根旗杆,就像屋边联一样——人们把这根旗杆也称作“楣”。
考试过后,榜上有名的学子家里人当然觉得很光彩,门前的“楣”便照竖不误。一旦谁家的学子名落孙山,这家人会自觉地把“楣”放倒撤去。这就是“倒楣”。
人们把“倒楣”写成“倒霉”或“倒眉”,反倒是并没什么根据。
(《羊城晚报》9.24 刘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