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10月14日 星期二

    钱学森的沙草产业理论

    郝诚之 《 文摘报 》( 2014年10月14日   06 版)

      2000年,钱学森在给中央领导的信中说:“1984年,我基于对高科技农产业的理解,结合西北地区的特殊情况,提出了在我国西北地区要建设沙产业、草产业和林产业的观点。”

      钱学森说,中国的绿色发展“必须服从世界趋势,走新技术革命的道路”,必须要“转变关于西部沙漠的思维定势,看到沙漠上也有搞农业的有利条件。所以不仅是‘治理’,更重要的是‘开发’,将治理蕴含于开发之中”。沙产业、草产业就是“用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沙漠”,通过高科技和大市场,达到“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这是创新的阳光产业、节水农业,也是新型的扶贫工程、知识经济。

      钱老强调“一旦农业系统工程用到草产业、沙产业,就能大显身手”;要绿化、转化、产业化“三化互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效统一”。既要保护环境又要保护人,不能只以绿色画句号。

      为了通过“治用结合,以用促治,以治保用”,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做到防沙治沙用沙管沙四结合,向沙漠要效益,向市场要红利。必须坚持五条标准:太阳能的转化效益、知识的密集程度、是否与市场接轨、是否保护环境和是否可持续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双赢的新模式:“生态生计兼顾,治沙致富双赢,富民强国结合”。

      (《沙漠世界》2014年第2期 郝诚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