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界现在普遍流行的论文格式是西式的,以专业学术期刊和大学学报为主要代表。
西式论文的格式是先陈述所谓学术史,再表达创新处,强调处处有注解,句句有来历,得意处是注释比正文长才专业。西式论文格式,对一般社会科学研究可能有较高合理性,比如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但对中国文史研究,我以为基本不合适。一个简单的逻辑是如果它合适,为什么陈寅恪、胡适、傅斯年、钱锺书他们早年不提倡这个东西?我们难道比陈、胡、钱高明?陈、胡、钱一生文体,都是中国传统文史研究的格式。我近年观察,此类西式论文的流行,已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史的表达方式,甚至可以说害了中国的文史研究,现在很多学中国文史的研究生,不会写文章,写不了像样的文章,可能与这个训练不无关系。
中国传统的文史研究方式,文体多样,掌故、笔记、诗话、札记、批注等,核心都在有新材料和真见识,讲究的是文章作法,不在字数多寡,但要言之有物,要有感而发,所以学术研究中饱含作者个人才情。好的中国文史研究,不张架子,不拿腔作势,凡陈语腐言,一概摈弃。
西式论文成为学界主流,大体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是在提倡学术规范中引进的,后来大学评价体系完善后,西式论文就成了学术主流,不按这个规则写出的文章即不合法,不成为学术文章,流风所及,今天西式论文已是独步天下,所有学术期刊都统一到了一个格式上。
学术的自信源于对学术的忠诚,好的中国文史研究,似乎没有必要削足适履,硬往西式论文格式上靠。我以为理想的中国文史研究应当满足如下三个条件:一、汉语写作;二、中式文体;三、个人情感。
西式论文主导学界是学术职业化和学术体制化带来的一个恶果,它适应于升职称、拿课题和套经费的量化管理,现在应该是反省的时候了。
(《文汇报》9.18 谢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