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伊始,北京市16万小学新生背起小书包走进学堂,正式开始接受义务教育。由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一年级学生们在学校里“雷”态百出,令老师和家长哭笑不得。
开学第一周,城区某小学,一年级学生静静和同学们正在上数学课。课讲到一半,老师提问,静静使劲儿举手。见她如此积极,老师便点名让她回答问题,不料她站起来的第一句话竟是“我要上厕所”,没等老师发话,她已尿了裤子。
“肯定是下课时忘了上厕所,上课后想去又不敢跟老师说。”班主任分析。怕孩子们年龄小、没有主动上厕所的意识,多数一年级老师会在课间反复提醒孩子们。尽管如此,一些新生仍然情况频出。
“喂,妈妈,我不舒服,你能来接我吗?”正在单位上班的田女士接到女儿从学校打来的电话,孩子有气无力的声音让她的心一沉。三步并作两步跑到学校医务室,见女儿好端端站在眼前,田女士长舒一口气。回家的路上,她盘算着带孩子去哪家医院看病,谁知女儿刚刚还扭曲的小脸儿瞬间绽放出撒娇的笑容:“妈妈,咱们去陶然亭公园好不好?”田女士这才明白,女儿这是耍心眼儿逃课呢。
来到新的学习环境,周围的小伙伴也多是生面孔,一些性格孤僻的孩子出现“社交恐惧症”,他们不会与他人交往,每当集体活动时,总是独自在一旁“玩深沉”,看得老师直起急。
史家小学低年级部执行校长乔红认为,一年级新生之所以会对学校产生种种不适应,主要是因为入学前没有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
她说,现在一些幼儿园很注重教孩子学拼音、算算术,却忽略了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像男孩子要进男厕所、女孩子要上女厕所,至少在幼儿园大班时就该培养习惯。还有一些幼儿园倡导松散式教育,不对孩子进行纪律约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缺乏基本的行为规范教育。
乔红坦言,很多家长只顾开发孩子的智力,忽视了养成教育,缺乏正确引导,盲目溺爱,也造成了孩子的性格缺陷。“如果能在幼儿园进入小学前解决好这些问题,做好幼小衔接,将有助于化解新生的不适应。”
(《北京日报》9.19 贾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