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9月18日 星期四

    留住古诗只是起点

    张涨 《 文摘报 》( 2014年09月18日   06 版)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与师生交流时说,很不赞成把古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据报道,明年9月起,北京小学一年级《语文》的古诗词将由现在的6到8篇增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

      北京小学一年级古诗词扩容,体现了一个良好的态度。但避免教材“去中国化”,课本不删古诗只是起点,还应思考如何让这些“文化基因”更加自觉自愿地被学生接受。

      首先,教材选哪些文章、去除哪些文章向来争议颇大,但其决策过程却一直欠缺公开,既看不到听取公众意见的程序,也没有说明过明确的选入或删除标准。单方面的行政决策,公众只能被动接受,自然争议多多。

      其次,古文、诗词确实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古文动辄要求“全文背诵”,也让不少学生不愿接受。学生不愿死记硬背,能否让学生自己学写点古文?能否把本就与音律相通的辞赋配上乐曲,一边唱一边学?诗词的魅力还在,学生却不太感冒,不妨先反思一下咱们的教学方式是否还停留在“古代”。

      再次,反对“去中国化”万万不能矫枉过正为“去外国化”。优秀的教育应兼容并包,真正的大师应学贯中西。学生在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也需要汲取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养分。教材不可过于“洋气”,亦不该一点都不“洋气”。

      在经济硬实力已逐渐成长为“世界引擎”之时,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也应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文化输出正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中国风,若中国的课本越来越难见到经典的古代诗词,若中国的下一代只会ABCD不识之乎者也,无疑将形成一个尴尬悖论。唯有及时对“去中国化”纠偏,才能夯实大国崛起的文化基础。

      (《广州日报》9.11 张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