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世界许多地方地震多发,有专家认为地球进入新的地震活跃期。目前各国监测地震的主要手段是地面台站观测,由于受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对地观测卫星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等优点,利用卫星监测乃至预报地震,已成为科学家们研究的重要领域。
用卫星直接预报地震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使用气象卫星(通过)监测地表热红外辐射的异常变化来预报地震。在地震发生前,由于震区岩层大面积受力,使震中周围的岩层产生裂隙,二氧化碳、氢气、氮气和甲烷等气体从岩层的裂隙中释放出来。同时,地表电磁场的异常变化轰击这些气体,从而释放出热量,产生热红外异常。这种方法也存在很多局限,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前,由于当地连日阴雨天,受云层的干扰,卫星热红外辐射计探测不到云层下低空大气的温度,所以可能无法做出临震前预报。
另一种方法是使用地震电磁卫星监测某地电磁场的异常变化来预报地震,该方法已成为发展主流。大量的观测事实显示,在多数大地震发生前,均在震中及其邻区发现过大量与电磁(波)有关的异常现象。而这些电磁(波)的变化会最终反映在大气的电离层中,因此使用卫星监测电离层变化,可以为人们准确预报地震提供参考。
我国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资料显示,20世纪有1/3的陆上破坏性地震发生在我国,死亡人数约60万,占全世界同期因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左右。所以,我国有关专家认为,发展地震卫星十分必要。用一颗地震卫星观测只能获取有限的地震前兆信息。如果能建立包括监测电磁、重力、热红外辐射等多种不同类型卫星组成的星座,则可满足地震预报要求。
(《北京日报》9.3 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