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用一代新人
“文革”结束后,平反的老干部复归岗位,干部队伍老化,知识结构陈旧。干部制度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1982年3月,中组部青年干部局应陈云的提议成立,经他提名,原电力工业部副部长李锐出任局长。
李锐上任后的第一个任务,即参加十二大人事小组。十一届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共336人,普遍文化较低,大学文化程度的只有53人。十二大强调,中央委员必须按干部“四化”(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标准,补充进知识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中青年新委员。
最后选出的十二届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348人,60%是新进的,60岁以下的将近一半,其中包括江泽民、李鹏、李瑞环、胡启立、尉健行、王兆国、田纪云、朱厚泽等。最年轻的是胡锦涛,39岁。大学文化程度的占三分之一。
中央一级领导班子调整完成后,开始了省级领导班子的调整。李锐先后到陕西、山东、北京、两湖等地,主持调整工作。新陈代谢的阻力很大。湖南99个县,没有新增一个中青年干部。这种“春风不度”的死角,占到全国的30%到50%。
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起用一代新人》,这是由李锐起草的。社论强调老干部们当前第一位的职责,“就是刻不容缓地选好接班人”。
特别上报程序
1983年下半年,中央决定建立省部级后备干部名单,由中组部青干局负责。胡耀邦形象地称之为“第三梯队名单”。
最早提出“第三梯队”概念的是胡耀邦。1983年5月,胡耀邦在会议上说,老同志是第一梯队,运筹帷幄,制定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现在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第一线工作的同志是第二梯队,但也不年轻了。所以,下决心搞第三梯队,选拔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
之后,中组部向中央直属机关及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党委和组织部门发出了上报后备班子名单的通知。
省部级后备班子的选择硬条件有三:年龄一般不能超过50岁;原则上需要大学学历,但不唯学历论;一般是地厅级干部。更重要的是,“文革”时期表现好,有抵制态度,或者干脆采取“逍遥”态度。
为了引起地方领导重视,在选拔“第三梯队”时,中组部制定了非同寻常的上报程序:所有名单,必须先在省、部委常委会和党组会上集体讨论,通过后,再由中央考察组考察、中组部部务委员会议审定,最后铅印40份,以中组部名义呈报中央政治局,并存档。
“一部分也要,一个也要”
“第三梯队”任务下达五个月后, 时任青干局局长李志民向分管组织工作的宋任穷汇报了进度。13个省年底可报名单,10个省年底可报一部分,还有4个省得到明年一二月份才能报。
宋任穷听完后急了:“选好的名单,一部分也要,一个也要!”他强调,1985年中央委员要更新一批,就从名单上找人。
很快,中组部即召开了全国省部级电话会议,要求成立第一批中央考察组,往北京、黑龙江和江苏这三处试点。1984年元旦过后,三个中央考察组匆忙出发了。
考察组在当地一般待一个月左右。每考察一个人,都要全方位访谈二三十余人,包括其上级、同事等。
1984年4月,第二批中央考察组分赴四川、广东和内蒙古等地。
中央考察组在内蒙古考察时,考察范围不仅限于名单。考察组召开了一场有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内蒙古日报》记者参与的座谈会,希望借助记者们的宽阔视野。记者们推举了时年37岁的新华社驻蒙分社党组成员、农牧组副组长。记者们反映,他业务能力强、思路清楚,各方面条件都符合。之后,他调任共青团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副书记、党组副书记。2002年,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2012年,任中央政治局常委。
时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也进入了名单。早在1983年省级班子调整时,李志民等即去正定县考察过,注意到他生活简朴,跟群众一起去食堂排队吃饭,别的领导坐车,他骑自行车下乡视察。1985年,这位32岁的县委书记调任福建省厦门市市委常委、副市长。2007年,任上海市委书记。同年,任中央政治局常委。
名单出炉
1984年,“第三梯队”名单以每省一册的形式,陆续报送政治局。青干局常常收到胡耀邦的批示。
如果写“文化大革命中未发现问题”,就会被胡耀邦打回来,认为是“推卸责任”。“一定要说清楚‘有问题’还是‘没问题’。”李志民说。
“第三梯队名单”也招来了一些非议和责难。香港有报刊称,选出的都是“太子党”“秘书班子”等。
事实上,社会上对干部子女问题的反应,早就引起了高层的注意。
1984年3月3日,中组部召开“干部子女座谈会”,参加的有陈云之子陈元、于光远之女于小红、陈毅之子陈昊苏等人。开会目的是讨论中组部受胡耀邦委托起草的《关于对干部子女管理教育问题的通知》。与会者认为不应过分强调干部子女的特殊性,反对下发这样的文件。李锐最后总结,家庭的影响、家教、家风是客观存在的,不应一味否定。但他推荐这些干部子女去看《曾文正家书》:“曾国藩家教很严,其后代没有不争气的。”
1984年8月,关于第三梯队的研究报告由中组部上报中央。统计结果显示,名单中已经确定的632人中,干部子女33人,只占全部人数的5.22%。
至1984年秋,首批名单确定,约1100人。名单是动态的,随时调整。
开花结果
很长一段时期,“第三梯队”名单上的人都处于中央和中组部的注视之下。
胡耀邦曾提出,分期分批把选出来的年轻干部借调到中央工作,每省一名,每次一年,以提高知识和理论水平。中组部青干局则随时对这些干部进行考察和谈话,帮助他们建立起相称的履历。长期在机关的,调到下面市委任职;没进过党校的,安排进党校培训。
名单建立后,提拔干部原则上要出自名单。提拔非名单上的要有一个说法。
截至1985年5月,经中央批准,浙江、北京、山西、内蒙古等15个省区市的领导班子做了调整。新进班子的65人多数出自第三梯队名单。
1985年、1986年、1987年,在1984年“第三梯队”名单的基础上,分别推出了三个更新后的版本。
多年后,名单开花结果。第十七、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除两位之外,皆是名单中人。
(《中国新闻周刊》2014年第33期 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