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9月13日 星期六

    张爱玲遗著《少帅》为何未完成

    沈佳音 《 文摘报 》( 2014年09月13日   05 版)

        《少帅》是张爱玲在1963年前后写的英文小说,是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为蓝本展开的。张爱玲对这部小说寄予厚望,希望借此打开美国市场。然而,她耗费多年也未将其写完。

        在尘封数十年无人问津后,张爱玲文学遗产继承人宋以朗决定将其整理出版。今年9月1日,繁体字版《少帅》由台湾皇冠出版社正式出版。

        对张学良的兴趣由浓转淡

        张爱玲对张学良的兴趣由来已久。1956年她便想写张学良,关注得久了,竟然渐渐产生了“认同”之感。

        1961年10月上旬,张爱玲暂别结婚五年的第二任丈夫赖雅,只身从旧金山出发,先访台湾,再赴香港。她去台湾很大一个原因是要收集张学良的资料。她还托人希望能见上少帅一面,可惜未能如愿,很快丈夫赖雅中风的消息传来,她只好匆匆离去。但她并没有就此放弃写作计划。见不到本人,她只能靠大量查阅资料。

        1963年左右,张爱玲开始动笔写《少帅》,在小说中,她希望能借赵四小姐的眼睛来看少帅,但写着写着又觉得这个视角非常受限。对于自己没有把握的东西,张爱玲是难以下笔的。这部小说的写作也就这么停滞下来了。

        宋以朗的父亲宋淇对于这个题材十分看好,鼓励她把小说写完。1991年,张学良获释,随后与赵四小姐赴美定居。宋淇又写信给张爱玲。

        张爱玲这次明确表示了拒绝,因为她对张学良已失去兴趣。同为世家子弟,她在信中表述了对张学良的理解:“他像一般二世主一样,没真正经过考验,所以对自己没信心,虽然外表看不出。东北易帜,固然是出于统一大业,而且独力无望报父仇,也是他心深处宁愿做他做惯的亲信子侄,甚至于传人——蒋夫妇极力敷衍笼络他,他也就当真。”张爱玲还认为,张学良是个爱国者,但在政治上又很幼稚。直到张爱玲去世,《少帅》的写作就一直停留在了第七章,约两万三千英文字。

        政治裹挟的出版困境

        《少帅》写作的停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出版困难。

        当张爱玲拿着写好的七章给时任美国驻台北领事馆的文化专员麦卡锡和自己的经纪人看时,他们都不喜欢,批评小说人名太多,历史混乱。

        眼看着《少帅》英文版面世无望,宋淇多次建议她改写成中文版。1966年,他给张爱玲写信:“小说中对蒋、宋二人有没有牵涉到太不讨好的地方?我有办法可将中文版本替你寻到地盘,不过如果政治性太浓,因而得罪了台湾的市场也犯不着。”

        尽管小说所有人物都用了化名,但在当时的台湾,张爱玲深知《少帅》是绝无希望出版的,因为无论怎样偏重爱情故事,历史的背景无法忽略。

        到了1980年代,政治气氛宽松许多,宋淇觉得机会来了:“目前张已可公开活动,双方因统战关系,都在对他表示好感。台湾方面比较起来对‘老先生’最敏感,攻击蒋经国没有关系。对老先生有不敬的地方可以冲淡一点。”但张爱玲不愿再让作品卷入政治纷争之中。

        虽然《少帅》是一部未完成稿,但宋以朗认为依然可以当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故事开始于1925年军阀割据时期的北京,最后以1930年少帅抵达南京作结。东北易帜后,张学良来到南京,受到国民政府的热烈欢迎。同时,张学良的原配夫人也接受了赵四。宋以朗认为这完全可以视为一个结局,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张爱玲1966年曾在书信中说《少帅》的要点在于“终身拘禁成全了赵四”。她认为像张学良这样的花花公子,无论他当时和赵四小姐多要好,迟早会变心的,但正因为“西安事变”,张学良被软禁,所以就只能跟她终身厮守了。   

        (《看天下》2014年第24期 沈佳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