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9月13日 星期六

    童道明:我们竟没一部现代悲剧

    何凡 《 文摘报 》( 2014年09月13日   06 版)

        童道明1937年出生于江苏省杨舍镇(今张家港市)。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在戏剧评论方面颇有建树。

        在童道明眼中,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戏剧评论的黄金时代。那个年代凡是想在戏剧上求新图变者,都会征求剧评家的意见和观点。

        但上世纪90年代,随着导演中心制的逐步确立,越来越多的导演能够直接到国外去学习最前沿的戏剧理论知识,他们不再急切需要评论家的指导和意见,评论家的地位逐渐衰微。

        “今年是中国小剧场话剧三十年。大家都讲小剧场创新。但作为评论家,我们已经不能起到当年的作用了。”童道明喟叹。“我一直说,我们戏剧生态是不平衡的。小剧场里80%以上的剧目都是以搞笑为目的。”

        “最重要的是,我们竟然没有一部现代悲剧。即使有悲剧,也是1949年以前的故事。作为一个戏剧大国,这是不能想象的缺憾。”

        1996年,童道明动笔写了平生第一部剧本《我是海鸥》。“既然评论家的话少有人听了,那我就靠剧本来发出自己的声音。我当时就想好要写一部悲剧。”童道明笑了笑。1996年剧本完成,搬上舞台已是2010年,时值契诃夫诞辰150周年。

        最近,童道明剧本集《塞纳河少女的面模》出版,新剧作《一双眼睛两条河》也在京正式上演。《塞纳河少女的面模》是为童道明非常尊敬的诗人冯至所创作的一部话剧。在这部话剧里,冯至在临终前,领导问他还有什么要求,冯至说:“我想写诗,以前我想写一首诗来描写‘死’,但写不出来,这次真正体会到了‘死’的滋味,可惜又没有力气了……”这段台词全部引用冯至原话。“人家临终前都会说房子小了,孩子在外地,冯至真是不得了,他说他要写诗,这些都是真的。”

        “假如童道明去世10周年的时候,能演这个戏就好了。”童道明在背诵完《塞纳河少女的面模》最后的一段台词后这样说。“我觉得文化人到年老时肯定有这样的思考,思考身后有什么东西留下来。一个老先生拼命伏案写作,是希望写个更有价值的东西,不是为了金钱,不是为了得奖而写作,他必然是一种自由的心态,他也会进入一种真正创作的状态。”

        童道明显然也在思考着自己身后会留下的是些什么。“实际上我觉得我身后,大概还能留在这个世界上的,首先是剧本。散文可能会留下一篇,其他的都不会留下来。”

        (《深圳特区报》9.5 何凡)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