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廉价航空”的高管而言,他们更愿用“低成本”取代“廉价”。简单说,低成本航空所做的,就是在保证最低安全标准前提下“开源节流”。
1971年成立的美国西南航空公司,是低成本航空的“鼻祖”。今天的西南航空已经保持了连续33年的盈利神话。那么,低成本航空是如何实现“低成本”的呢?
乘坐低成本航空,最大的特点是航班起降机场往往不是中心城市的主要机场,而是城市周边的小型机场。比起大机场,多数二线机场距离市区远、服务设施差。
在伦敦,欧洲知名“廉价航空”运营商瑞安航空的客机并不降落在著名的希思罗国际机场,而是盖特威克机场或斯坦斯特德机场;菲律宾宿务航空在马尼拉不租用马尼拉国际机场,而选择克拉克机场。
诸如新加坡樟宜机场、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机场、新西兰奥克兰国际机场,都有向低成本航空开放的独立航站楼,称为“廉价客运大楼”,提供较为简单的设施,租用费用低廉。
低成本航空的成功之道,在于专注于中短途航线。美国西南航空上世纪70年代首批航班,就是从达拉斯出发前往休斯敦、圣安东尼奥等城市的点对点短途航班,而且航班间隔时间短,服务对象主要是那些需要在两个城市之间通勤的上班族。这种经营方式,方便了穿行在美国各大城市间的上班族,也提高了运营商的效率,降低单位成本,让“打飞的”成为现实。
另外,低成本航空关注“非热门航线”。这并非仅仅为了“布点”,更重要的是当地政府为了刺激旅游,对飞往当地的航空运营商给予优惠的机场租用费及各种形式的补贴,这笔不小的费用也被低成本航空运营商计入盈利中。
低成本航空运营管理体系都十分简单。因为瞄准中短程航线,采购单一机种客机,多以空客A320或波音737为主力机型。这样,一方面减少了客机购买和维护的成本,另一方面也可招募驾驶经验相对单一的机组成员,降低薪资成本和培训成本。
很多低成本航空运营商的售票网站上查出的票价往往只是“裸价”,行李托运、座位选择等环节都会单独收费。在登机时,低成本航空对于行李的规格也会严格限制。另外,这类航空运营商会尽量简化机上餐食,或采用付费点餐,以增加营运外收入。
(《国际先驱导报》8.1-7 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