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8月02日 星期六

    陈来:慎独与内省

    《 文摘报 》( 2014年08月02日   08 版)

        中国传统道德修养内容丰富,而慎独、内省为之基本内容,所以我今天就讲这两个问题。特别是慎独问题。

        郑玄对慎独的解释

        “慎独”在历史上,《中庸》讲得比较多。后人把《中庸》分章,第一章叫“《中庸》首章”,里面有几句话,“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戒”就是警戒,“慎”就是慎重。“恐惧乎其所不闻”,“闻”就是闻见。“莫见乎隐”,“见”读“现”。“莫显乎微”,隐本来是隐藏了,但是隐这个东西是最明显的;“莫显乎微”,微细的东西是最显眼的,所以“君子慎其独也”,这是君子的认识。

        “君子慎其独也”什么意思?汉代最大的学者郑玄注解《中庸》的时候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闲居”就是独居,就是你自己一个人在的时候。“慎其闲居之所为”,就是这时候你的行为,你要特别注重、慎重。“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小人认为,在“隐”的情况下,别人看不见,或者说,自以为别人看不见、听不见,“自以为不见闻”。“不见闻,则必肆尽其情也”,结果他是非常放肆的、随心所欲,小人在这种隐的状态下,他是肆意,那君子则是要“慎其闲居之所为”。那就是说,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听不见的时候,也不能做坏事,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实际上讲的是一种行为的高度自律。

        这是郑玄的解释,就是“慎其闲居之所为”,就是说这个时候,你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小心,所以郑玄解释的重点还是在做事情的行为上。

        朱熹对慎独的解释

        汉唐的经学是一样的,一直到唐代,孔颖达在做注解的时候,一般都是按照郑玄来的,到了宋代,最大的学问家就是朱熹了。

        朱熹对“慎独”也有解释。朱熹对“慎独”的解释不是单独的解释,他是把上面两句话连在一起来理解。第一句就是“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第二句是“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朱熹认为,“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和“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是相连接的。

        朱熹说,“戒慎”和“慎独”是两种状态。关于“戒慎”“恐惧”,朱熹解释说:“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这个“敬畏”不是对一个具体事物、具体对象的敬畏,如对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个神灵的敬畏,而是一种一般的内心状态,就是不放松,总有一种警觉的意识。

        “虽不见闻,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顷也。”这个“不见闻”,不是说别人没有看见你,而是你自己没有明显的知觉见闻等有意识的活动;“亦不敢忽”,你也不可以忽略这个状态,你要心存敬畏,做好修养。这里不是讲别人看不见你、你一个人在的时候,而是说在没有明显的意识活动的时候,你对自己的内心,也要很清楚,要保持一个“敬畏”。一直保有这种状态,你才能“存天理之本然”。什么叫“存天理之本然”呢?就是你本来的性是善的,在你没有明显的、自觉的意识活动的时候,你的内心本来是可以从你性善里面直接发出来,所以你一定要保持这个状态。朱熹的解释跟汉代人不一样,把重点从行为转到内心的修养上来了。

        慎独的内涵

        朱熹讲“独”,就是“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就把它解释为一个内心世界。这个解释很重要,重要在什么地方呢?按照郑玄的解释,重点是在行,就是自律,行为自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没有人知道的时候,你也要注意,但这是个行为的问题,还不是意识修养的问题。要把这个“慎独”变成一个意识修养的问题,你就要把这个“独”字解释为内心的世界。所以到了朱熹以后,“慎独”才真正地变成了一个思想意识的修养问题,在这以前,更多的是对行为自律的解释。

        而“独”所代表的内心世界,朱熹还做了不一般的解释,他认为这里所说的“独”是属于一个“几”的状态。“几”,在《易经》里讲“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几是刚刚开始动,是在动与未动之间。所以“慎独”,实际上是要“慎”那个念头刚刚起来的时候。刚才讲了,这个“戒慎”“恐惧”“敬畏”之心,是你没有自己的意识活动,意识活动那个时候还没有起来。“慎独”则不是你没有自觉意识,而是你已经开始有了知觉活动,可是这个知觉念头刚刚开始。

        “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蔽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这里是要大家对比,他前面讲的“常存敬畏”“所以存天理之本然”。现在念头开始动了,动了就要“慎独”,这叫“遏人欲于将萌”。一个是“存天理之本然”,一个是“遏人欲于将萌”。念头一动,欲望就出来了,将要萌动了。你在“慎独”的时候,就要把它遏制在萌芽状态,这个叫“遏人欲于将萌”。一个是“存天理之本然”。“本然”,本性之善,你要保存敬畏之心,这叫“存天理之本然”。

        比较说来,郑玄讲的是行为问题,朱熹则说,意念没动的时候,你要保持一颗敬畏之心,意念动的时候,如果是人欲,你要赶快地给它遏制了。在朱熹的解释下,开始明确“慎独”具有内心修养的含义。

        内省的重要

        与“慎独”相比,“内省”相对简单一些。《周易》里面讲震卦,因为《震》是雷,取象雷。八八六十四卦,每个卦都是有取象的。《震》就是雷,雷就是要震人,因此《周易》说:“震,君子以恐惧修省。”儒家对经典的解释,就是要把《易经》和修德思想结合起来。当你看这个《震》的时候,你是怎么修养的?《震》是被震动,有震动就有恐惧,用这种恐惧之心来修省。“修”就是修德,“省”就是反省,所以在这里讲“君子以恐惧修省”。

        再一个就是《论语》里面曾子所讲的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每天至少要三次反省自己:我替人家办事,有没有诚心诚意帮人家办?我跟朋友交往,有没有采取诚信的态度?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我有没有去复习?这就是古人讲的“反省”。

        在《论语》里面还有个说法:“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自省”代表人的一种自觉、一种自觉的要求。《论语》里面特别提出,就是你看好的好人好事,要跟他学,可是见到不贤的人,同时也要反省自己。

        在《荀子》里面,荀子说:“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修然”是带有整顿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见到善的东西、好的东西,一定要把这个善修养到你的心里面。见到不善的时候,有愀然这样一种忧虑的心来反省自己。

        荀子又说:“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如果你自己身上有好的地方,要坚定地发扬下去;“不善在身,灾然必以自恶也”,如果你自己身上有不好的地方,如同身上受了什么灾祸一样,要赶快摒弃掉。

        以上是儒家学说里提到的关于反省的一些话。还有一些话,虽然没用到“反省”这个词,但是它的意思是一样的。比如,《周易》中的《蹇》卦说,“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王阳明也讲省察克制。到明代以后,儒家主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个是存养,一个是省察。“慎独”就属于“省察”,即观察。反省自己的内心世界。王阳明说:“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治”是治理,“间”是间断,就是说没有什么时候是可以间断的,就好像要去掉盗贼,一定要把它清除。他提出一个办法,说“常如猫之捕鼠”,就好比猫看见老鼠以后,立刻就扑过去了,把它抓住,“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

        梁启超《德育鉴》第五项讲省察克制:“随时省察,每一动念,每一用事,皆必以良知以自镜之。”就是说你每一动念,每一发言,都要用良知这面镜子照一下。“其为良知所不许者”良知认为这是不对的,“即力予消除”。其中以省察及动念为最真,特别是意念发动的时候,这个时候最重要,“是曰:随时省察法”。

        (本文为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在中央文史馆的讲演摘编)

        (《南国学术》2014年第1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