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8月02日 星期六

    清华大学解聘教师引发争议

    施文荻 高四维 《 文摘报 》( 2014年08月02日   01 版)

        “非升即走”政策是否需要调整、教师评价体系中学生的发言权有多大?这些已成为公众讨论的热点。

        7月,清华大学新一批教师续任/解聘工作已经完成。校方大概没有预料到,方艳华老师的转岗和闫浩老师的离开引发了学生热议。

        50余封学生请愿书

        据清华大学学生刊物《清新时报》报道,4月初,清华大学外文系讲师方艳华在外文系通过述职答辩,但因为之前签订合同中规定“就职9年未评职称的老师必须离职”,因此,从2004年起任讲师的方艳华如今已到了“非升即走”的最后期限。

        1993年,以清华北大为首的国内高校开始酝酿人事制度改革,试图为高校引入一种流动、开放且具有活力的竞争与淘汰机制。1994年,清华出台规定,讲师、副教授在规定时间内学术成果不足以提高职称,应自行走人,即“非升即走”。

        这一消息被外文系2011届毕业班学生庞博偶然获知,随后她发起了一项请愿活动。五天时间里,帮助方艳华请愿的毕业生来信有50多封。其中,2011届毕业生王蕾的《请求清华留任方艳华老师》一文在人人网广泛流传。

        在请愿信中,王蕾感慨:“寄希望于学校政策制定者能体察民情,考虑学生的感受;毕竟,评价一个老师时,最有发言权的难道不是她的学生吗?”

        王蕾说,毕业生都叫方艳华“小方姐姐”,“通过英文写作课,我们学习全新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拷问那些不经审视的观点,重塑自己的价值观。小方老师的课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大学果然不一样!这是一个思想自由碰撞、激发火花的地方。”

        这篇请愿信下留言的上过该课的同学都认同王蕾的观点。一名学生留言说:“一个老师在教学上投入的精力越多,自然会在学术科研上投入的精力变少。也许很多老师能够在学术上有很大成就,为已经光鲜的清华再添一笔,但是,对学生来说,我们更渴望的是像方老师一样的老师,带领我们走入真正的英语写作。学校的‘非升即走’政策能否将学生的意愿考虑进去?”

        这次不再续聘的,还有最受学生欢迎的微积分助教闫浩。闫浩的微积分习题课在清华赫赫有名,他被学生称为“清华第一助教”。

        因为没有科研成果,闫浩未获得聘任。学校有意安排闫浩转任职员,闫浩拒绝了。“不能上课而留在清华,是很痛苦的一件事”,“不让我教课,是对我能力的最大浪费。”闫浩说。

        许多学生为闫浩“打抱不平”。学生小胡为此写了一篇日志:“清华学术大牛越来越多,教书教得好的老师却感觉是越来越少,很多老师忙着发论文,忙着拉课题,忙着培养研究生,真正能在培养本科生上花这么多时间而且又如此优秀的老师,很少很少了。”

        “非升即走”的争议

        被学生诟病的人事考核并不是清华的特例,“非升即走”的制度在各大高校均已施行。

        这类包括“分级流动”和“末位淘汰”的人事制度已在欧美高校通行半个世纪以上,旨在鼓励竞争、促进流动,保证最优秀的师资力量。

        清华自1993年起便有此构想,1999年制度成熟。清华规定,在为期3年的合同期内,初级职务最多两个聘期,中级职务最多3个聘期,如不能向上一级晋升则不予续聘。副教授以上经过一定期限后可长期聘任。

        南开大学规定,除特殊老专家学者外,九成员工实行聘任制。首聘期为两年,考核合格可续聘4年,6年期满且历年考核合格可考虑续签长期合同,未能晋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不能签长期合同。

        浙江大学在引进人才时也规定,“如果博士一个聘期期满仍晋升不了副教授,不再续聘。”2003年,北京大学人事制度大幅改革后,同样实行聘任制。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赞成“非升即走”的制度。他表示,“从大的方面看,这是治庸的方法,不养庸人,优化教师队伍。”

        原中南大学副校长陈启元则认为,这一制度“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让人在压力下成长,没有压力人没法成长。弊端是,如果处理得不好,可能会在年轻教师里形成功利主义的倾向。”

        制度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高校的职称评定标准。方艳华和闫浩即是因为科研成果不够,近5年来,他们均未有论文发表。

        目前,国内多数高校的教师岗位主要分为三类:教学科研岗位教师、专任教学岗位教师和专任科研岗位教师。但在教师聘任上,每类岗位的考核标准并无明显差异。以北京大学为例,该校教师职务聘任条件显示,不论是理工学科或者人文社科类,申请副教授职称者均必须作为主要作者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至少6篇学术论文。

        该如何考核教师

        以科研而非教学为衡量标准,是此次争论的核心问题。

        庞博认为:“现在教师的评定可能没有办法真实地反映出老师教学的好坏,她课业上的成果可能可以通过几篇论文来反映,但是真正教学上她影响了多少学生,从本质上改变了多少学生对写作的看法,从长远上是否让学生受益了,这些是很难反映的。”

        王蕾也认为教学能力非常重要,“像方艳华老师这样勤勤恳恳教书育人多年的人,才是学校最珍贵的财富。职称固然是评价一个老师的标准之一,但未必能全面衡量他的贡献。”

        一名态度中立的同学评价闫浩去留时说到:“不仅是清华,世界上大部分研究型大学在招收教员的时候都以学术水平作为主要依据,教学水平也是考虑因素之一,但优先级比较低。”

        目前国内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对科研能力的要求高于对教学水平的要求已是常态。“这几年科研逐步成为大学更核心的部分,很多教授把精力用在科研上,实际上就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而且越是‘985’、‘211’高校越严重。”有专家说。

        在吴江看来,科研应该是为教学服务的,做科研不能丢了教学。“目前我国存在的情况是,科研活动和培养人才经常是脱节的,有多少科研成果是为了教学?学生有多少是享受老师科研成果的?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中国青年报》7.28 施文荻 高四维)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