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7月15日 星期二

    在国企当纪委书记

    苏晓明 《 文摘报 》( 2014年07月15日   01 版)

        国企纪检不作为

        “央企的纪检监察不就是一个摆设吗?”这句话,陈伟听了好多年。

        陈伟1990年代后期进入央企纪检监察系统。他很坦诚,这么多年来他觉得央企内部监督乏力,作为纪检组长很多时候力不从心。

        他说,90年代,国企分房不均、领导涨工资都是揭发检举内容,但现在,人们对一些较小的腐败行为很漠然,对腐败的容忍度在不断提高。

        原因或许是复杂的,但陈伟说,十八大前,人们对于国企纪检监察部门早已失去信心,有些问题反映了好多年,始终得不到落实,国企纪检也落下了不作为的名声。

        “主动发现的案件几乎没有”

        高志凯曾任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他对国企纪委书记的印象是,整天在办公室看看报纸,看看纪委文件,有任务就出去说一说,主要是宣传教育。“腐败哪那么简单,腐败又不会在头上写出来。”

        高志凯认为,纪委书记调查缺乏合法的手段,不能侦听公司高管和员工的私人电话、私人电子邮件,最终就只能停留在表面;而面对一个一心要抓出腐败分子的纪委书记,腐败高管要么使用手段,将他排挤出局;要么施加影响,把他拖下泥沼,同流合污。

        另一方面,很多纪检监察人员是政工科出身,“一些纪检干部连一栋楼是怎么盖起来的都不知道,招标程序也不清楚,怎么能够找到腐败点呢?”

        18年的纪检工作,陈伟总结,单靠纪检监察部门主动发现的案件几乎没有,线索都来自群众举报,而且真正能查实的案子,也大多是因为内讧,“10个案子,有9个是因为分赃不均”。

        “越干手越松”

        在工作中,陈伟对“一把手说了算”深有体会。一名公司员工为了拿项目,向政府官员行贿,东窗事发后,法院判了缓刑。“按规定,判了缓刑就要开除党籍。可是此人是党政领导爱将,领导到纪委书记那里说情:给个警告处分算了,他也是为了公司发展。”

        陈伟说,这样事情一多,纪检监察干部的工作热情就受到挫伤。“越干手越松”,很多案件也会揣测领导意图,作出与内心深处相悖的决定。久而久之企业里没人害怕纪检监察,只要和一把手搞好关系,就有了豁免权,腐败行为越来越明目张胆。

        新的纠结

        在新一轮反腐形势下,陈伟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纪委书记在企业内的话语权在加重,另一方面,群众举报积极性在提高。

        不过,对于陈伟个人来说,他仍有纠结之处。

        作为央企内部监督核心,他一直渴望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发现本企业的违法违纪现象;但在面对外界时,他又希望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此,从事纪检监察工作18年,通过陈伟的手将所在企业的贪腐人员移送司法机关的,“从来没有”过。

        新形势下,他的工作方式不再奏效了。几个月前,一位领导因违纪被人举报,查实后,集团党委给了一个象征性的党内警告处分,上报到中纪委后被否决了,“说处理得轻了,必须重新处理”。

        “以前绝不会主动往检察机关送,但现在我犹豫了,”他说,“可是如果送多了,把人得罪遍了,我在这里还能干下去吗?”

        (《中国新闻周刊》2014年第24期 苏晓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